【智经时事分析】二○二二再出发(一):从香港中介角色的质变说起

2022-01-03 00:00

香港作为通向内地的门户,同时与世界各地接轨,拥有简易低税制、自由贸易、健全法制等营商优势,使香港成为外商发展业务的理想地。惟自从中美贸易战爆发,香港的中介角色开始受到严峻挑战。加上香港接连经历社会动荡和全球新冠疫情,外资撤离的消息甚嚣尘上。新一年,香港在国际商贸市场应如何自处?

外资企业以香港为基地,发展亚太区业务,带来资金、崭新科技、人才,不但有助扩阔本港经济基础、创造就业机会,并有助本港建立国际网络。因此,外资企业落户营商,对香港的长远竞争力尤关重要。
中资大举进场 美资渐撤走

面对外资撤港的传言,政府去年曾引述最新年度统计调查结果作反驳,指二○二一年外资驻港公司达九千零四十九家创新高,反映本港营商环境依然优越。

以上数据来自统计处从二○○○年起每年进行的「驻港公司按年统计调查报告」,除搜集外资驻港公司的数据,调查亦要求这些公司,就其选择在港设立分部的营商因素,按重要性排序,并评价各项因素对香港的有利程度。为进一步了解香港的优势和弱点,以探讨吸引外资可行策略,智经翻阅二○一二至二○二一年相关统计调查的数据作分析。

过往本港外资企业来源地主要为美国和日本,但榜首位置自二○一八年起被内地占据,去年内地驻港企业共有二○八○家,其次为日本(一千三百八十八家)和美国(一千二百六十七家)。

内地驻港企业纵多,当中绝大部分却为重要性相对较低的当地办事处。若以「含金量」最高的地区总部划分,中资企业数量只占第二位,次于美国。但此形势或即将逆转,因中资驻港地区总部数量接连创新高,由二○一二年的一百零六家,增长至二○二一年的二百五十二家,其复合年均增长率为百分之十点一,即平均而言,十年内每年增长百分之十点一;相反,美资驻港地区总部却不断收缩,由三百三十三家减至二百五十四家,其复合年均增长率为负百分之二点九六。此消彼长下,中资的驻港地区总部数目,大有机会于本年超越美资。
区域商机表现渐见失色

以上变化反映了香港过去十年间在国际贸易间所扮演的中介角色有所转变,由外作为进军内地市场的首选跳板,到同时协助内地企业开拓环球市场。前特首梁振英在二○一六年提出香港可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作用,一方面提供专业服务协助内地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为内地城市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在此背景下,二○一七年起中资驻港企业总数的升幅,连续四年维持在一成以上。

不过,香港不能自恃有中资企业填补市场缺口,可以安稳「躺赢」(「即使不作为也能赢」的意思)。因为智经分析十年数据发现,不论外资或中资企业,近年评价本港提供的区域商机时,更倾向抱持观望态度。

看好「中国内地的商机」是不少海外企业来港营商的主要原因之一。惟外资认为此因素对港有利的比率十年间反覆向下,去年为四成七,较二○一二年低十三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统计处二○一九年在调查中新增「进入国际/区内市场」作为选定营商地点的因素之一,而认为此因素对港有利的企业比率,由二○一九年的五成三,跌至去年的四成四。

有说法认为,下跌现象可能出于区内其他营商地点对手,包括内地商业城市及新加坡,营商环境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外资认为落户其他地区去发展内地或亚洲业务,比选择香港更有竞争力。

旗下拥有Supreme、Vans等知名服饰品牌的美国休闲集团威富,去年初推行亚太区业务转型计画,将旗下品牌营运中心及亚洲产品供应中心撤出香港,分别迁往上海及新加坡。可见本港「超级联系人」的地位并非牢不可破。
先天地理优势突出 恢复通关可助挽跌势

幸好,香港始终享有先天地理优势,位于亚洲中心要冲,不但与区内多个高增长市场紧密往来,同时是进入中国内地的门户,使香港在中外商务贸易、物流、资本流动等领域担当重要角色。

多年来,外商认为「地理位置」对港有利的比率维持在六成以上,惟去年突下滑至五成三。此或受到本港长期严厉封关影响,使对外海陆空交通往来大减。本港与内地「通关」在望,随着商务往来优先恢复,料有助挽回跌势。

过去十年间,香港在国际商贸上所扮演的角色,渐渐转变为双向「超级联系人」。惟面对区内的激烈竞争,单单依靠先天地理优势并不足够,香港还需持续巩固其他营商优势,方可留住和吸引中外公司,选定香港作为营商基地。(全文见智经研究中心网页:www.bauhinia.org)
智经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