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严管「股仔」 被指矫枉过正

2021-11-19 00:00

(星岛日报报道)细价股股东遭诈骗集团藉押股骗财,与向银行押股借贷或配股遇困难不无关系。多年前细价股热炒,壳股交易频繁,港交所连番出招打压,时至今日,细价股一潭死水,新股却步,已挂牌股份亦面临除牌危机,想透过收购转型亦受到严格审批。业内人士认为,监管机构对细价股的规管,已矫枉过正,本地中小企难以集资,小投资者更因除牌而血本无归,又指「壳股」并非原罪,促请当局改变监管思维。

多年前细价股非常活跃,散户炒得如痴如醉,直至2017年网上评论家David Webb撰文,指大批细价股或遭庄家幕后操控,才响起警号。同年6月大批细价股暴跌、市场俗称「粉尘爆炸」事件,触动港交所及证监会神经。港交所其后不断收紧细价股监管,包括调高新股上市要求,加快将盈利以及资产不足的上市公司除牌,严格限制上市公司透过收购转变业务等等。

经过多年努力,细价股不单炒风几近绝迹,成交亦大减,就以本周三为例,虽然大市有近1100亿元成交,但零成交股份也有超过二百只,当中大部分是细价股。

中小企要到股市集资,也遇到不少困难。中审众环(香港)审计及鉴证服务部执业董事佘胜鹏指出,今年首10个月,上市集资有75宗,少于去年同期的114宗,但去年每只新股平均集资21亿元,今年却接近40亿元。这反映新股总数减少之馀,大型新股所占的比重却愈来愈多,中小企难以在股市融资。按地域划分,75只新股当中,港企仅占7间,内企占65间。

佘胜鹏表示,香港银行普遍较保守,借钱要看有没有砖头(物业)作抵押,如果中小企上市亦遇到困难,很难发展业务。禹铭投资管理董事总经理李华伦亦指出,港交所有责任让本地中小企享有集资机会。香港大型企业大部分早已上市,馀下非上市公司以中小企较多。即使服务中小企的成本效益,远远不及重磅中概股,港交所亦不应该歧视中小企,「玩残自己友」。

近年监管机构严打「壳股」,指一些中小企在挂牌后,大股东便把控股权高价出售。在细价股当炒的时候,内地大户喜欢来港购入小型上市公司(俗称买壳),在取得公司控制权之后,大户便将本身业务注入公司,较直接申请上市简单。

在2015年至2018年的细价股当炒时期,上市地位有价,例如资产净值只有2亿元的公司,易手时估值可达9亿元,两者差价(7亿元)便是壳价。不过,在连番出招之下,壳股早已无价亦无市,亦直接令到这类细价股在市场发售新股融资困难,就算把股票拿往银行或证券抵押,亦往往因为交投淡静而出售困难,银行及证券行纵使肯承按,但借贷比例偏低,而息率却偏高。

在打击借壳上市的大气候之下,佘胜鹏说细公司申请上市遭查根究柢,尤其是一些上市前没有借贷、融资的企业,更容易遭质疑是否「啤壳」。佘胜鹏认为壳价只是一种无形资产,对股东并无影响,不应该遭监管机构刻意打击。李华伦亦认为,不应该把「为上市而上市」当成一件坏事。

打击「啤壳」的后遗症,是监管机构对于上市公司转换业务和大股东的交易看得很紧。如果公司原有业务经营欠佳,亦难以靠转行来翻身。佘胜鹏指出,当局应该在市场发展与监管之间取得平衡,例如一间经营旅游业务的公司,因疫情导致生意欠佳而要转型,是合理的安排。李华伦亦认为,监管机构对收购合并交易审批太严密,就好像一家上市公司原本做甚么业务,便只能做到结业为止。

港交所发言人说,港交所致力在企业集资需要、市场质素及投资者保障三者中保持平衡。港交所欢迎合资格的公司到旗下市场上市,在审批上市申请时,上市科会确保获批上市的申请人是适合上市,以维持市场质素、保障投资者利益。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