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经时事分析】独居危机不容忽视 及早介入为妙
2021-10-11 00:00疫情下,一些独居者显得孤立无援,生活、健康和社交状况,均令人担忧。虽说疫情总会结束,但本港独居人口日渐增长,加上移民潮或制造大批缺乏支援的独居长者。社会应思考如何及早介入,以免埋下计时炸弹。
按年龄划分,长者和中年人独居的现象尤为明显,当中以长者最为普遍,一人长者住户由○六年的近九点九万户,增百分之五十四点三至一六年的十五点二万户,即全港有约一成三的长者独居。至于中年女性和男性独居的比例,分别由○六年的百分之五点四和六点二,增加至一六年的百分之七点五和八点五。
独居者生活并非必然优渥,他们需要独力承担 生活开支,当中有人属收入微薄的基层独居者,容易陷入经济拮据的处境,只能选择劏房、板间房等租金相对便宜,但环境恶劣及狭窄的不适切居所,住屋的基本生活需要不受保障。
根据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在一五、一八和二一年的调查,租金开支占去单人住户入息中位数约三至四成,计及其他日常生活开支,这些独居者的财政负担甚为沉重。
独居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交状况亦值得关注。
一个人住的最大风险之一,莫过于发生意外后无人知悉。衞生署调查揭示,独居会增加损伤风险,独居者曾经历家居损伤事件的比例(百分之三点一),是非独居人士(百分之一点一)的近三倍。
至于精神健康,有研究英国官方一九九三、二○○○和二○○七年的全国精神病发病率调查数据的学者发现,独居者不论年龄和性别,患上常见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的比率均高于非独居者,前者患病机率显著高出一点三九至二点四三倍。学者解释,此现象或跟孤独感有关。
新冠疫情揭开了本港社会潜藏的独居危机。首先在经济上,受到疫情打击,基层独居者的财政压力更见严峻。不少独居者因疫情开工不足而收入大减或失业,更严重者根本毫无积蓄,难以应付突如其来的经济困难。
另外,市民减少了社交活动以远离病毒,部分独居者长留家中,会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甚至有抑郁的感觉。
本港未来也要提防移民潮所引发的新一波独居长者危机。港大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近日公布 本港二○年自杀数据,特别关注六十岁或以上女性群组自杀率按年升两成九,即由每十万人的十一点九人升至十五点三人,其特徵包括寡妇、独居及有非同住子女。中心总监叶兆辉早前撰文指出,长者受到近期成年子女和孙儿举家移民的影响,或感到被抛弃和孤寂,增加自杀风险。随着移民潮持续,他忧虑情况将更严峻,促请政府正视。
虽说政府公共政策亦支援有需要的一人家庭,一批中年基层独居者却会因为孤身一人,而无法尽早得到某些支援。这种现象,于公屋政策之上尤为明显。政府于○五年就公屋轮候实施配额及计分制,将非长者一人公屋申请人,排除在「平均三年获首次编配单位」的目标之外。
惟非长者独身人士对公屋需求殷切。截至今年六月底,有十点一万宗非长者一人公屋申请,而每年可编配予这类申请者的单位数目最多只有二千二百个,导致他们动辄轮候十多年均未能上楼。
为了纾缓基层家庭长时间轮候公屋期间的生活困难,政府今年六月底推出「现金津贴试行计画」,为公屋申请者提供财政支援,但该计画同样将非长者的一人申请者拒诸门外。由此可见,独居人士「无人无物」的状态,有时候反令他们排在社会福利的队末,难以得到物质支援。
至于身心健康的支援,虽然坊间有各类为独居长者而设的服务,亦有机构为广大市民提供二十四小时精神健康谘询热线。惟社会需注意,独居人士或长者,遇上困难时会否不懂如何求助,又或者到情况最坏时才寻求支援。
中高龄独居人口日渐增长,这群组对社会支援的需求,将会愈来愈大,惟愈迟发现问题,需付出的社会成本也愈高,最理想应及早介入。疫情对独居者造成的问题,正好警醒社会,探讨社会福利政策如何在人口结构有所转变的情况下,更多地照顾独居群组的需要。
(全文见智经研究中心网页:www.bauhinia.org)
智经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