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地仍荆棘满途 除阻力需政治意志

2021-10-08 00:00

特首林郑月娥提出建设北部都会区宏图,给解决房屋短缺问题带来希望,但她不讳言这在三年前没法做到,如果当时推行,肯定「焦头烂额」,意即新政治时代的来临为她铺平了道路。这的确是事实,中央创造了一个好势头,让政府可以有力出击,但不可轻视的是,政府要觅得大量土地建屋,仍将阻力重重,满途荆棘,必须有足够的政治意志与施政气魄去克服,否则只会重蹈过去的覆辙,兜兜转转走不出困局,令土地短缺成为永恒的问题。

据政府估算,香港由二〇一九年至二〇四八年的土地短缺,约达三千公顷,比过往估计的「缺口」更大,如何找到如此庞大数量的土地,是极之艰巨的世纪任务。特首亦在施政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将建三十多万个公屋单位,但首五年只能落成三分一;换言之,政府要在后五年觅地兴建馀下的三分二,究竟用甚么办法做到,报告没有具体说明,只能一边做一边筹谋。不论如何,增加土地供应将是政府的最大挑战。

要解土地难局 须具三条件

政府在制订未来觅地策略前,应反省过往的不足,从惨痛经验中吸取教训。在现任特首上任之初,土地短缺问题已甚严峻,面对种种政治阻力和干扰,政府却欠缺突破障碍的政治能量,怯于强闯难关,权宜之计是发动一次「土地大辩论」,以为可就土地问题建立社会共识,藉此抗衡反对声音,然而事与愿违,结果让激进组织、环保团体与利益势力抢夺了话语权,花了一年多时间却找不到觅地良策,最后回到问题的原点。

这经历反映政府要解决土地问题,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有敢于硬闯的政治意志,不怕反对力量反弹;二是创造一个有利施政的政治环境,让政府能够顺利推行政策;三是有高超政治策略与技巧,去应付强力挑战。

在中央直接出手下,香港政治环境出现了翻天覆地改变,激进行动已受遏制,不少施政障碍亦被清除,正如特首所言,「目前正处于最好的时候」,让政府可大展拳脚。然而政府是否具有第一项和第三项条件,仍须看它的实际表现,如果依然欠缺,即使势头多好,也只能事倍功半。

政府虽已定出北部都会区的宏图大计,但未来要达到发展的目标,仍须完成复杂的收地和造地工作。施政报告提出释放新界祖堂地及收回棕地,这都触及新界传统势力、地产商与棕地租户的利益,日后政府与他们具体商议时,必然会困难重重。由于祖堂地属乡村集体持有,地权分散,如何定出收地门槛及地价计算等,将出现种种争议,而且背后还涉及乡议局与地产商,政治角力势所难免。

涉复杂利益 仍要连场角力

至于施政报告提及的「绿化地带」,政府如打这类土地主意,亦会引起环保团体和一些社会人士反对。几年前政府曾考虑动用郊野公园边陲地建屋,并已委托房屋协会做研究,但今届政府为免环保人士不满,避重就轻打消了这念头。如今政治环境已变,政府会否再闯难关,是其政治意志的一大考验。

现时新界许多农地由地产财团拥有,近期他们已愿意参与「土地共享先导计画」,与政府合作,拨出部分土地兴建公屋,但进展仍然缓慢,涉及的土地规模也不大,至今只有三宗申请,仅二十三公顷。政府如要释放更多私人土地,必须与地产财团更积极互动,在这过程中,政府亦须展现强靭政治意志,而中央敦促各界合力纾解住屋问题的声音,可成为政府谈判的「底气」。

此外,政府要压缩土地规划的流程,并修改五条有关条例,也将引起争议,改革难以顺风顺水,这同样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由于可见,未来政府要觅得足够土地,仍要打连场硬仗。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