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积极干预」与「四新精神」

2021-09-22 00:00

近日林郑特首表示将研究如何使本港的政策规划跳出深圳河的限制,以及一改以往「积极不干预」的做法,并且提出「四新精神」包括:「空间拓新、观念更新、机制革新、政策更新」等,以提升政府的能力。这都是针对特区政府运作中一直为人所诟病的问题,对市民大众作出的回应。无疑,这是政府思维和观念一个转变的新开始,固然值得肯定,但不知道特首估计要用多少时间、有何具体措施办法去推行以达到目标?要知道,观念的改变是最痛苦的,不是喊一两句口号便成事。就如同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从思想转变到体制变革,所经历过的艰难曲折道路实在是难以想像,但即使这样,国家至今仍坚持改革开放永不停步。

特首同时说:「政府规划不能到深圳河以南便停下来,而是要研究深圳河的对岸」,这是思维观念转变的突破点。笔者回想起早在回归初期,常见到在深圳罗湖等口岸,大批像小鸭子般的跨境学童为读书上学,每天起早摸黑,来回香港深圳两地,实在令人揪心。为此曾向特区政府某高官建议在内地建设学校,供港人内地子女就读,以解决跨境学童问题。但当时该高官的一个回应除了强调「福利不可携政策」之难度外,还说担心会引致有移居外国如加拿大等地的香港人提出同样要求,令政府难以平衡同样的诉求,所以此建议绝不可行。这件事深刻反映这些官员思维是何等固化,将自己国土下的同胞等同于已移民他国的居民,同时也反映他们对「一国两制」概念混淆不清,才会在回归后出现种种不合时宜的政策措施,延误了香港不少大好发展时机。

同样前海发展也是被蹉跎了十年有多,为何这一块与香港发展利益攸关的重要开发之地,一直缺少香港大中小企业的积极进驻?特区政府在粤港联席方面究竟有没有参与角色,去沟通交流两地信息意见,力争更有利香港的国家政策去提升本港的经济容量?还是官员们仍是抱着「您管您的,我还是我」的防火墙心态,影响了香港参与内地事务的积极性?

「积极不干预政策」在港英殖民管治时代,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一切交由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去主导。那年代的香港是处于一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之下,得天独厚,一切可说是顺风顺水,「积极不干预」的说法也是大条道理。但回归后的香港已是政权易转、改朝换代,若特区官员仍然以这种不干预的思维去看待深圳河以北,说到底是没有与时俱进、观念更新,更被视为是一种「主动不作为」的托词。眼见回归二十多年以来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愈积愈深,机会一个又一个地错失,经济民生发展步履蹒跚、寸步难行,不无因果关系。

林郑特首对官员同僚们说:再也不能抱着「有麝自然香」的态度,静待别人发掘本港的优势和潜能,否则特区政府便大大落后于形势,实在是一针见血。时不我待,慢进也是退,只有观念更新才能拓宽视野空间,看到机遇究在何方;才能有动机和动力去谋求改革变通,制定相应政策、法制及措施,以追上时代的巨轮,希望官员们对林郑特首这番话能听得进耳,脑袋转到弯,手脚动起来!」

郑耀棠

港区全国人代表

香港发展研究基金主席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