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港易」安全利经济 名额宜扩大

2021-09-08 00:00

政府昨天宣布,下周三凌晨起启动「来港易」计画,容许内地与澳门非本港居民免检疫来港,名额每日二千人,他们须持有检测阴性证明,抵港后要接受定期检测。这是个好开始,过往内地居民受阻于严厉的检疫措施,南来人数锐减九成多,对经济打击极大,现在通关之门「小开」,算是迈出了一步。然而,目前设定的名额,与过去正常时期入境的人数相差极大,而实际需求也远不止此,加上内地现时安全水平高,名额实应大幅增加,以加强对经济的提振作用。

远低于需求 仅杯水车薪

相对于其他国家与地区,由内地输入新冠病毒的风险可说极低,若非早前个别地区出现小反覆,「来港易」其实早就应该推行。几个数据可以说明这点:其一是衞健委前天公布,各地民众已共接种了二十一亿多剂新冠疫苗,至今已完成接种者已占总人口的七成,换言之,内地很快就可达到群体免疫的目标;其二是多月来再没有由内地输入的病例个案;其三是过往通过「回港易」计画由内地返港的香港居民达二十多万,没有一人确诊。

此外,从实际的抗疫表现看,内地「外防输入」十分严格,走漏带病毒者到香港的机会甚低,让适量人数过关来港,大可放心。

内地与香港的经贸、科研与社会连系都极紧密,通关因检疫措施而受阻,影响极广泛。商务往来半停滞,妨碍了大量投资与生意接触,许多活动如展销招商等没法举办,而两地不少科研合作项目也被逼停摆。启动「来港易」,可说是及时雨,但名额每天仅二千,只能是杯水车薪,远远未能满足实际需求,对刺激经济的作用也有限。

在疫情之前,内地来港的旅客每年平均达四千万人次,每天约十二万人次,与此相比,二千人名额是极细数字。当年内地旅客每年在港消费达一千五百亿元,如今旅客暴跌九成多,流入零售与旅游相关行业的「北水」锐减大半,这解释了为何单靠「内循环」不可能重振经济。

增入境人数 多行业受益

当然,政府目前仍须紧守「外防输入」的防线,为审慎计,初期给「来港易」定出一个稳阵的限额,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在实行一段时间后,如果没有出现源自内地的确诊病例,名额便应该尽快扩大。内地居民可免检疫来港的人数增加,还可以带动其他行业,例如演艺界举行演唱会与艺术活动,将因内地人来港观看而重拾生机,另外如保险业、举办国际考试的机构,以至海外楼盘展销等,都可受益。

随着入境人流恢复,香港的防疫机制亦须逐步与内地接轨,例如「健康码」也可在港一些场所应用,接种疫苗证明能够互通,把内地旅客重临视为一种「新常态」,既确保安全,又给经济注入提振动力。

与此同时,政府也应与内地当局磋商,放宽港人与内地居民回内地的检疫限制,让通关逐步做到真正复常。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