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而行】新选委会应走出小圈子

2021-08-19 00:00

投票选特首和四十名立法会议员的选委会提名期完结,尚有资审会最后一关,以防范「伪爱国者」强闯。这是「完善选举制度」后的第一场选举,各界严阵以待,参选人的爱国情操相信没有疑问。唯一意外是不少专业界别人士留待最后一天才递表入闸,原以为成功协调的界别,最终参选人数比议席数目刚好多一两名,总数约三分一界别需要于九月选举定胜负。

选委会以产业界别划分,立法会功能组别套用相同样逻辑,为具香港特色的选举制度添上法团主义(corporatism)色彩。法团主义是政府向民间分享权力的一种模式,利用制度化途径吸纳界别利益于政府决策之中,常见做法是以法例订明某个谘询组织须委任相关工会或商会代表。最近,特区政府警告如果香港律师会转向政治化,法定机构将不会再预留位置,便是反面例子。法团主义在社会经济范畴甚为普遍,应用在政权机构则绝无仅有,爱尔兰和斯洛文尼亚的上议院设有行业组别,类似香港立法会的功能组别,主要功能为制衡民选的下议院。

处于民粹当道与极端政治的浪潮中,不少群体纠缠于敌对关系,政权机构如何体现均衡参与变成重要课题。过去,有些国家经历不同语言或族裔的社群冲突,演变出和平处理矛盾的政治模式,拉拢代表不同利益的社群合组政府,一般称为协商民主(consociational democracy),以比利时、奥地利和荷兰为典型。协商民主多数配合比例代表制选举,通过降低当选门槛,令社会少数较易赢得议席,参与于体制内发声。不过,港式比例代表制扶掖少数派后,又再整合为两大政治阵营,最后各走偏锋,制造更大冲突,已经背离原意。

今年的选举制度改革后,选委会在产业界别的法团主义基础上,加入以文化、宗族背景划分的同乡社团、基层社团和内地港人组织,增添一分协商民主的元素。历届选委会多数界别自动当选,今届亦不例外,但是没有官方选举不等于便是直接钦点。团体政治的内部竞争也可以十分激烈,只是推荐及选拔过程不一定公开,外人无可置喙。有些行业组织本身由成员选举产生,有些候选人透露他们由界别内具江湖地位的联络人协调,有些团体为免伤和气或按界别传统由抽签决定。

自回归以来,普罗大众无缘参与选委会,「小圈子选举」不是第一天的事。市民不会认识每一名选委,却会关心将来由选委产生的特首和立法会议员。两位疑似特首候选人各有动作,暗自较劲。林郑月娥连日走访多所大学,密集接触教育界。陈茂波落区宣传消费券,积极向劳工界示好。选委是当然委员或由团体提名、选举,个人成员没有问责关系,也没有获得授权,却可以「擅于履职尽责」,做好界内谘询,用实际表现赢得口碑,定义新选举制度的气象和风貌。

潘学智

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研究)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