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敍利亚危机十年:茫茫黑夜坚守希望堡垒

2021-07-14 00:00

敍利亚危机踏入第十年,这个数字背后蕴含着难以数算的生离死别,这些令人心碎的故事,都是由有血有泪的众多个体一同经历。从写实的电影镜头,我们理解到国际议题的千丝万缕,亦看见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在本届慈善难民电影节的特选纪录片《秘洞医院》及《别当我公主》中,我们看见在夹缝中默默坚持的曙光。这些主角所展现的勇气与毅力,也许能为我们在纷乱时带来一点慰藉。

当无情的战火成为生活的日常,在敍利亚每天都有无辜的生命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蓦然消逝。当地有一众医生在名为「洞穴」的地下医院不分昼夜地工作,企图扭转这彷佛在不断轮回的人间悲剧。其中儿科女医生阿曼妮不理家人反对及外界对专业女性的不信任,决心留守在遭围困的东古塔区疗愈受伤的孩子。她将坚定的信念化为具体行动,为伤患者提供安全的庇荫和救援。

坚守这人道使命,为当地伤患者提供象徵希望的最后堡垒,是爱也是责任。她表示:「无论他们在外做甚么,我们都永不放弃。」

看着大荧幕中数之不尽的伤者,我们或会难以接受这是一幕幕的真实记录。在这宛如废墟之地上,许多如阿曼妮及其他医护人员的人道工作者,均日以继夜与时间竞赛,但在物资供应短缺及有限的人手之下,他们都只能见步行步。敍利亚目前约有一千三百四十万人需要人道支援,逾六百万人在国内流离失所,当地贫困问题亦日趋严重,十年过去仍俨如新的人道危机。

生活于战火中的围城之内,莫说要为病人取得合适药物,连基本的粮食也相当匮乏。在庞大的无力感逐步蔓延之际,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扶持成了坚守堡垒的最后防线,正如在片尾阿曼妮收到家人的语音讯息所言:「人们或会在某年某月淡忘这场战争,却会将你铭记在心。」在危难关头,我们更见与流离失所的伤患者同行之可贵。

敍利亚危机所造成的生灵涂炭,不但是留在当地的人长年累月走不出的梦魇,作为最多难民出走的国家,同时也困扰着约六百七十万名逃到异国寻求安全的敍利亚难民。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一群难民女性多年来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她们都经历过人生黑暗的低潮。

《别当我公主》中的一名女性——伊斯娜,当年出外与家人吃午饭时却碰到一触即发的战事,她在匆忙中逃难时还是穿着高跟鞋,从天还未光走到晚上才抵达黎巴嫩边境;有些人在还未来得及与至亲道别前便从此阴阳相隔,希柏说:「我跟我的兄弟说:『我们两星期内就会再见』,但那一天却从未来临。」对于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法蒂华来说,那种伤痛实在难以言喻:「我在儿子阿默生前开始织这件毛衣,在他被杀后我决定要完成它。但现在,我不想提及它是为谁而织的。」

她们都通过古希腊名剧《安蒂冈妮》(Antigone)寻获勇气,面对过往一直压抑的悲痛和创伤,并找到表达自我的方式及彼此支援的同伴,一步步迈进希望的出口。在我们与《别当我公主》的制片人Sara Maamouri的专访中,她指出戏剧除了帮助难民女性重新理解过去的伤痛,这出以女性为英雄而非受害者的剧本,更令她们找到打破当地父权社会性别定型的自信:「无论在电影拍摄期间或在镜头背后,这些女性都逐步打破传统文化对女性的限制,真实活出自我。」

这出纪录片亦罕有以加插动画的形式,让无法出镜的女性都能得到发声的机会。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当中一名受访者淡然作结:「死亡并非平等。我们只是平凡人,生不为人认识,死亦不会有人知晓。」

也许,记忆纵然沉重,但它是我们活着的凭证。无论敍利亚危机的重量有多难承受,如同生活中不同挑战一样,我们也应拒绝遗忘,尝试从这些在漆黑中依然坚持不懈的人身上找到力量,持续关注世界上受尽苦难而被逼逃离家园的人。

联合国难民署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