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公私营房屋双轨供应 利健康市场发展

2021-06-26 00:00

香港是世界级繁华城市,但楼价高企,人均居住面积在全球位列尴尬的位置,居住空间愈住愈小,劏房、天台屋比比皆是,这些畸形现象终须归咎于土地和房屋短缺。特区政府一直强调要觅地建屋,打算为大规模增建大量公屋单位而铺路,然而,由政府牵头大举收购土地作兴建房屋之用,这模式能否在短期内有效地大幅增加香港的房屋供应,确实令人忧虑。事实上,要楼价平稳健康发展,公营私营房屋「双轨并行」才是持续可行之法。

按《二○二○长远房屋策略》推算,公私营房屋总供应目标为四十三万个单位,包括三十万一千个公营房屋单位及十二万九千个私营房屋单位。特区政府称已觅得土地兴建满足未来十年公营房屋单位需求,给予不少基层家庭和单身人士一个上楼的憧憬。可是,兴建公屋的速度长期缓慢,本港最新公屋轮候时间平均达五点八年,政府需向已轮候公屋逾三年的市民发放现金津贴,以作安抚。

团结香港基金曾指出,不少公营房屋项目均受不同的官僚程序影响而有所延误,以至无法及时动工,并建议政府通过已扩阔职能的「精简发展管制督导小组」,理顺不同部门的协调及精简当中的官僚程序,以压缩公营房屋项目的发展时间。但时至今日,似乎并未见实质成效。

另一边厢,相比公营房屋的兴建,私人屋苑楼宇的落成速度相对较迅速和高效率。私营房屋市场力量在香港具有其存在意义,要让楼价平稳,除了兴建公营房屋,也应同时兴建私营房屋,这就是所谓「双轨并行」。虽然政府在数年前始积极增加土地供应,努力让未来五年的年均预计供应量达一万九千六百个单位;可是鉴于政府将公私营房屋比例由「六比四」转为「七比三」,令每年私营房屋供应目标大幅调低至目前的一万二千九百个单位,即在二○二四年以后,私营房屋市场供应会现断崖式下跌,一手市场供应将供不应求。供求失衡下,将进一步推高私营房屋的一手和二手市场价格,令用家更难上车。

现在政府运用法律和权力,以及各种其他行政方法、收回或徵用土地并加以整合,但单单只以政府主导去建房,并不能解决长期以来的问题。增建公屋、妥善借用私人市场力量,允许私人土地持份者增加私人房屋供应,释出私楼货源,让私人楼市市场供求达致平衡,楼价才可平稳。

香港若想平稳楼价,达至「房住不炒」的国家政策目标,政府实宜多管齐下,包括积极造地,重启「明日大屿」项目,善用岩洞,重置公用设施或厌恶性设施;短中期方面,各方也抛出不少建议,例如释放新界农地、祖堂地,以及放宽湿地缓冲区地积比等等,希望尽量释放最大的土地发展潜力,以增加土地兴建住宅,同时确保公私营房屋的供应充足,而非将公私营房屋比例调整,以图「拆西墙、补东墙」,并积极考虑其他房屋政策,让房屋市场供应可以平稳健康发展。

朱家健

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博士研究生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