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供应不进反退 政府难辞其咎

2021-05-18 00:00

香港饱受疫情打击,经济萎靡不振,失业率高企,许多市民收入大减,然而在这低迷境况下,香港私人住宅楼价却持续上飙,三月份私楼售价指数就创二十个月高位,首季累升百分之二点二。由于上车无望,排队申请公屋的人龙愈来愈长,轮候时间达二十二年新高。这个「畸形」现象的底因,是政府没法大增建屋土地,令房屋供应原地踏步,甚至不进反退,落后于《长期房屋策略》的目标。情况变得如此恶劣,政府实难辞其咎,如不改辕换辙,将埋下社会不稳的「计时炸弹」。

虽然特首林郑月娥于去年施政报告中,振振有词说政府已大刀阔斧开拓土地,而房屋供应已初见成果,但一些研究机构与学者找到的资料,却展示了与她所言不同的景象。团结香港基金会最近发表的土地房屋政策报告就指出,香港已陷入「熟地」供应低、房屋落成低、居住质素低的「三低」困局。

造地能力弱 陷「三低」困局

据其研究人员的估算,可建私楼的「熟地」供应,由三年前高峰期的年均二万五千五百个单位,减至本年度的一万三千个单位。未来十年,私楼年均落成量只有一万三千五百个单位。

至于公营房屋的供应,也不断放缓,未来四年每年平均落成量仅二万八千五百个,较《长期房屋策略》的目标低近三成。由此可见,公屋的兴建速度,亦远远落后于需求,而随着私楼楼价不断上扬,更多市民将涌往排公屋,「争崩头」情况势必加剧。

归根究柢,问题就出在增加土地太慢、太少。由过去八年政府主导的私楼熟地供应数量可见,持续下跌的趋势颇为明显,明年卖地表内住宅地的可建单位数目,是十年来最少,学者认为这反映政府造地能力愈来愈弱,不但短期进度慢,中长期也恐难赶上,如政府依然故我无大变革,公私营房屋供应必无法追上市民需求。

由于新建房屋数量不足,楼价居高不下,市民要「上车」唯有选更细单位,造成「迷你化」的大趋势,预计于二〇二四年落成的私楼平均实用面积只有四百八十平方尺,比十年前下跌三分之一,大多数市民将愈住愈细,居住质素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与新加坡与内地城市比较,相距愈来愈远。

土地供应没法大幅增加,原因在于政府欠缺大刀阔斧开辟土地的策略,以及为此敢于冲破障碍的气魄与勇气。过去香港解决房屋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开拓大型新市镇,把数以十万计居民移入,但近十年来,此类新市镇已不复见,见缝插针找地建屋是没办法中的办法,只能杯水车薪。

欠硬闯勇气 未见出硬功

至于收回棕地,政府对盘根错节的地区势力和地产财团仍只出软招,未见硬功,犹如「狗咬龟」,没法有所突破。近期政府动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三幅私人土地,仅够兴建一千六百伙资助房屋,只能算是小动作而已。

政府早前推出土地共享计画,希望持有大量农地的地产商分出部分土地,让政府兴建公屋,但因涉及复杂利益,政府亦欠缺「牙力」,迄今仍未见积极回应。

前特首梁振英近日提议动用郊野公园部分边陲地建居屋,这应是政府走出困局的一个方向,因为这类土地不涉及与土地拥有者的争议,也不用搬迁居民,可以一蹴即就。进一步说,香港的郊野公园占全部土地四成,比许多城市都多,只要划出一小部分,就可兴建大量房屋。

现届特首成立的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经一番「谘询」后,竟扼杀在边陲地建屋之议,而政府亦顺其意而行,只因不想触发利益团体和环保势力的反对,民粹味道极浓。但这种「扮正义」的施政方法,解决不了根深蒂固的土地房屋难题,到头来只令市民继续捱受无尽的痛苦。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