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五地区设施「升格」 变国际体育赛场
2021-05-09 00:00
体育专员杨德强在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有关检讨体育场地规划标准的顾问研究快将完成,预计在今个立法年度内向立法会作汇报。他表示,顾问经检视后,发现政府目前大多按照人口比例,决定在某个地区加建体育设施,令一些较为大众化的体育活动,坐落在每个地区的体育场地及设施也似乎差不多,「过往的一段时间的做法是,每区只要有足够人口,就会增设一个体育馆,而其设计较为标准式,一个地区出现合适规格,就每一区也是同一规格。」
他说,过去却似乎较少考虑,可以兴建不同「等级」的体育设施,配合不同使用人士的需要,故在未来一段时间,会考虑在部分地区加建一些区域性或全港性的体育设施,适合举办一些比较大型或高水平的赛事,其设计要求会跟一般大众化场地甚为不同,除了希望令不同场地之间有所区分,亦可令部分地区设有场地,日后可以举办一些本地,以至小型的国际性赛事。他坦言:「希望不要千篇一律,全部也是一些比较大众化的场地,到了要举办一些比较大型比赛时,却较少『啱用』的场地。」
杨举例指,近年在荃湾西建成的荃湾体育馆,就跟一般地区体育设施有所不同,打算日后在设计体育场地时,也选取一些适合的场馆提升其设施,以至日后可以举办多一些较高等级水平的赛事,「未必需要到达启德体育园的层次,可处于中间的规模,令不同赛事也可以有适合的场地进行。」
他说,计画提升设施的场地,主要是一些未来新落成的场馆,由于一些地方够大、地点又适中的场地,如邻近港铁站或巴士总站,一般会较适合举办本地和国际赛事,因此先行集中拣选符合有关条件的场地,去提升其场地配套。其中,政府在一七的《施政报告》中提出「体育及康乐设施五年计画」,以期在二○二二年前展开二十六个项目,杨称当中一些新建的室内体育馆,例如马鞍山第一○三区综合设施大楼 (前称马鞍山第一○三区体育馆)早前已获批前期工程拨款,由于其坐落地点不错,会考虑提升其设施规格。「因为前期工程拨款主要用作探土及进行初步设计,稍后会再进行研究,其具体设计仍有调整空间。」
此外,民政事务局正筹划其他新项目,包括重建元朗大球场、屯门第十六区运动场、爱秩序湾体育馆及白石体育园等,以提供体育设施,也会配合日后举办区域性或全港性赛事。
杨提到,一直计画重建的元朗大球场,目前正进行前期工程的设计,希望改善场地的灯光、面积、更衣室及药检设施,日后提升至层次较高的球场,「元朗大球场历史悠久,概念是希望提升至相当于旺角大球场水平的球场,变了新界西日后也设有一个大型球场,日后可以举办一些较为大型的赛事,不但是港超联,一些亚洲足协赛事日后也可以安排在该场地上演,方便当区居民欣赏高水平赛事。」
当局锐意在地区注入竞赛场地,正筹划兴建的爱秩序湾体育馆,占地达一点八公顷,是其中一个定位为适合举办大型比赛的场馆。根据最新设计意念,场馆设有多用途主场及副场,除预算合共可提供二十个羽毛球场,其多用途主场、副场及室外均设有五人足球场,可互相配合使用,加上场馆设有容纳二千名观众的看台,其中五百个属可摺叠式座位,康文署亦拟打造有关用地成为港岛区内一个地标式五人足球活动场地,配合最新足球运动的发展政策。
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提出拨款逾三亿元改善足球场设施,包括大幅增加合国际标准的五人足球场,一直用作康文署辖下香港东树木组临时工作站等用途的筲箕湾东喜道用地,也将会纳入有关设施。其多用途主场馆,除可供用作三个篮球场/排球场外,亦可用作五人足球场,加上设有可容纳二千名观众的看台,当中五百个属摺叠式座位,料日后可用作举办区域性国际赛事。其副场馆亦可供用作一个五人足球场,并设有可容纳三百名观众的看台。
康文署表示,东区现时设有六间体育馆及三个游泳池,全年使用率均甚高,考虑到拟发展用地的地理位置毗连港铁筲箕湾站,交通非常方便,因此建议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在该用地上兴建体育馆、室内暖水游泳池及户外动态及静态休憩设施,并在原址重置香港东树木组工作站等,以满足地区人士对康体设施的需求。
为配合政府「一地多用」的政策,工程范围亦会考虑加入运输署的地下公众停车场,提供约三百个车位,包括私家车、商用车辆及电单车等。不过,有关设施的规模须视乎技术可行性研究、场地限制及详细设计而定,而且以不影响其他设施为原则。
「现时所用的指引只讲政府的场地,但指引是在九十年代制定,即三十年前,主要是『数人头』。」民政事务局是次委聘顾问评估本港未来各区体育设施需求,过程十分仔细,除了参考外国的例子,也进行了一次十分大型的调查,一并了解政府提供的场地,以及一些私人场地的使用状况,以作整体评估。杨德强说:「在三十年前,私人屋苑或私人场地是十分少,但近年很多私人屋苑也拥有自己的地方,拥有本身的泳池和球场,所以顾问也很大规模,数了一转,究竟私人方面提供甚么场地。」
与此同时,当局也优化评估设施需求的方法。杨指出,以往只是简单地透过「数人头」,以评估在某个地区所需提供的室内场、篮球场、泳池等,但随着时代转变,以往一些数据未必有用。他举例指:「以往足球场是使用真草,现在很多足球场改了仿真草,其使用率可以高很多。跟三十年前比较,使用同一球场,情况可能很不一样。可以说,现在不需要那么多人,就要有一个足球场,因为过去真草一日只可以开四小时,现在仿真草一日可以开十小时。」
他亦指出,于九十年代所定的指引,定出了十多项市民最常参与的运动项目,因应市民的喜好已可能有所不同,故进行大型问卷调查后,已再整合数据,以评估需求和供应之间的差距,从而决定如何修定规划指引,补充「空缺」。他说,初步收集的收据显示,市民对运动的喜好转变不大,室内场馆和十一人足球场仍然需求很大,但受欢迎的运动已略有不同。他举例指:「近年市民爱缓步跑,攀升了很多级,九十年初不是很多人喜欢,但现在却很受欢迎,壁球却跌了出榜。」
至于位于私人体育会、私人住宅等地方内的一些私人体育场地,他坦言过往常被忽略,但由于现在有不少市民也在有关场地打波,甚至参与联赛,坦言重新评估其「供应」状况时,需要「老实」一些,需要一并了解其分布情况;对于有意见认为有关场地并非「百分百」对外开放,甚至要收费,顾问则建议以「折扣」方式处理。他说:「评估时会考虑其使用率,例如一个坐落在私人场地的仿真草足球场,其使用率肯定不会像康文署场地那么高,不会当作同一类场地看待。」据了解,相关顾问研究已接近完成,当局预计在今年谘询立法会,并跟进该项研究提出的建议,包括修订《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