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点评】「公社科」大学采计与否掀热话
2021-04-09 00:00通识教育科终极改革,重新冠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评级由以往的一级至5**改为只设「达标」与「不达标」,大学校长会相应把最低入学要求由「3322」改为「332A(达标)」,至少有四所大学表明日后取录学生时,新科不会计分。然而,作为「必修必考」的科目,中学界对新科是否获大学采计,听闻意见甚为分歧。
以港大为例,二〇\二一学年起,不少以往要求「4+2」(四大核心科目加两个选修科)课程,改为以最佳六科计算,若做法不变,新科又不计分,意味学生须选修三科,始有报读资格。事实上,中学界对于新科是否采计有不同看法,教育评议会昨发表声明,认为公民及社会发展科应列为「取录时可考虑最佳五科」。
辅导教师协会主席何玉芬同程尚达倾开,她认为最理想做法是考试及评核局列明「达标」在文凭试的相应等级,大学按此计分。她坦言「达标」相应评级虽不高,但大学普遍以最佳五科收生,如公社科不获采计,学生在两个选修科中任一未如理想,便无缘入读大学,「这样旨让多些学生能『排队』,尤其他们在其他科目表现优异,只因一科失准,大学便错失取录他们的机会。」
中学界虽认为公社科在大学取录应保留价值,但择优取录的大专院校,考虑却是另一回事,尤其「达标」不足以反映考生能力高低,即使是社会科学相关科系,新科课程及考评与通识教育科不尽相同,能否采计甚至加权计算,难以一概而论,不如通过面试接触学生,更为直接。
若个别科系采用「最佳五科」,只修两个选修科的考生没有退路,须全科及格,甚至为求保险而选修三科,压力不减反增,而开设三科造成中学间的恶性竞争,也让学界担心。大学收生对中学课程有「指挥棒」效应,公社科的影响,仍待观察。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