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而行】青年想外闯

2021-03-18 00:00

中西斗争波谲云诡,五眼联盟调整对港政策,攻心为上,放宽移民措施加快港人流散异乡。先是英国的BNO新签证,虽有福利限制,但足以铺路入籍。加拿大出手延揽高学历港人,澳洲挽留当地毕业生及高技术劳工。纵使疫情之下不便远游,多国大门已经向高质素移民打开。专业界别的离职潮甚嚣尘上,初职青年头戴四方帽,手执BNO,要走也非难事,令人担心香港逐渐步入黄昏。

青协「青年创研库」的调查发现,四分一青年考虑于未来五年内到海外就业。从事支柱产业的年轻人才具有竞争优势,事业选择与机会更多,离港比例再高一点。首选是欧美发达国家,原因依次为追求作息平衡、有计画移民、社会及政治稳定和喜欢当地环境。加班文化与生活挤逼是香港老毛病,实在赶客。若因社会乱象而心生离意,也无可厚非。细看之下,年轻人去外地就业的决定,竟然与经济因素拉不上关系。发展前景只排第五,而且遥遥落后。

不过,凭此断定年轻人才流失,将会窒碍香港发展,又言之过早。因为调查同时指出,假如获得更好的事业发展机会、取得外国国籍、香港社会及政治回复稳定等等,他们超过一半会考虑回流。同一组织的另一份调查发现,有打算移民的青年中,四分三仍想贡献香港,反映对社会有很强的归属感。相信这群青年即使身处海外,仍然心系香港,紧贴社会发展。一去不返的,只属少数。

人才流失(brain drain)并非新鲜议题,过去着眼点在于计较各国的得失。当年欧洲建立单一市场,已有成员国担心群集效应,人才会被吸引至最发达的地区。随着年月流逝,愈来愈多观察认为人才输出国不一定是输家,一来向家乡汇款能为本国赚取外汇,二来不少人才最终选择回流,令人才流动(brain circulation)成为一种知识交流,将外国最先进的经验带回较落后的本国。历史例子有离散的犹太人复兴以色列,中国和印度也经历过外侨从美国归回潮,造就国家崛起。

全球人员流动已成常态,不少人正静待疫后的再全球化。年轻一代面对环球竞争,趁着青春,流动力高,社会包袱少,到外国交流、留学、工作,多见世面总是好的。笔者有两年在伦敦读书和实习,欣赏一下外国的月亮,后来研究大湾区,又花两年在珠三角九市跑了一圈,还是觉得香港好。今天我们见到一群想到外地闯闯的年轻人,假以时日,他们成为香港情怀、国际视野兼备的新一代,岂非美事?

潘学智

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研究)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