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制修补后 要解民生大难题

2021-03-09 00:00

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日前会见港澳政协委员时,提出了「三个阶段」的说法,指出在实施《港区国安法》制乱、完善选举制度堵塞漏洞后,就要花大气力解决经济民生的深层次问题,纵使难度很大,但总要有解决的开始时候。这段说话不仅是对特区的期望,也是实实在在的责成,当前面的种种政治路障清除后,政府与从政者再没有理由像过往那样,遇难退避,议而不决,拿不出有效办法解困,让市民继续失望下去。

政府作茧自缚 被牢拖后腿

特区政府过去施政举步维艰,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弱点。回归以后的一段长时间里,反对派为了积累政治筹码,图在选举中夺取席位,不断冲击政府施政,凡有政策出台,就设置无数障碍,利用群众运动和议会程序,强拖政府后腿,以致决策要过无数关卡,寸步难行,经过漫长争议后,到头来政策变形走样,甚至无疾而终。

在占中和反修例之后,情况更加恶劣,反对派为保选票与「黑暴」和激进势力连线,把立法会变成上演「抗争骚」的舞台,用尽手段令议会停摆,瘫痪政府运作,许多重大民生政策陷于泥沼,根本无从解决。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基本法》定下了行政主导的原则,但政府过分遵循港英时代遗留下来的行政规章,自定了一套又一套程序,而且不断强化、严格化,结果作茧自缚,令决策愈来愈僵化。反对派窥准政府这一「死穴」,操弄程序出神入化,同时发动社会反对声音营造气势,自己则在争议中捞尽政治油水,成为赢取议席的本钱。

政府自困于这个牢笼,对重大民生问题一筹莫展,例如香港建屋土地极度不足,政府无力闯难关,却成立觅地小组进行「大辩论」,结果让反对派组织抢夺了咪高峰,利益集团则在幕后发功,经过一年多喧闹,解决土地短缺问题仍然原地踏步,得益的只是一批趁势上位的政客。

政制对政府决策的掣肘,除了立法会外,还有区议会和林林总总的谘询组织。反修例风暴之后,区议会成了激进派的天下,他们运用程序赋予的权力,与立会内的反对派联手上下夹击,把民生政策「夹」死。

事事害怕反弹 须重建决心

中央今次决意改革香港选举制度,立法会与区议会内反对派「大闹天宫」将难再重演,而选委会扩大之后,利益集团的影响力也会被摊薄,特区政府可以有更大主导权推行政策,民生难题应较易迎刃而解。

问题是,政府也有本身的弱点,就是太顾虑民意,事事害怕反弹,执行时左顾右盼,欠缺勇闯难关的意志,结果变得和稀泥、半桶水,手中有「行政主导」之权,却没有尽用。

政府如要落实韩正的期许,解决好经济民生的大难题,就必须改善这不足,重新建立施政的决心和气魄,做到事不避难,勇往直前,而这也是广大市民的期望。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