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对通识教育科改革之建议

2021-02-09 00:00

通识教育科(以下简称通识科)在〇九年成为香港高中的必修科目,旨在考核学生多角度分析能力。不过推行多年一直备受争议,作为必修必考的通识科既无课程框架,亦无经审批的教科书,其中的批判性思考亦被「异化」,脱离培养学生慎思明辨能力的宗旨。

自行政长官于二〇年《施政报告》提出改革通识科,教育局已公布一系列改革内容,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专资会)支持并认同改革大方向,期望当局设定通识科的目标及定位时,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加强培养学生对国民身分的认同;二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及国际视野。

民族文化认同是让年轻人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基础,在通识科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协助他们认清香港与国家的关系及未来发展,相信有助建立学生的国民归属感和国民身分意识,认同国家的成就及价值观。另外,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建议通识科应着重教育学生如何多角度认识香港、国家,以至国际的发展,培养他们拥有国际视野,增强自身竞争力。

文化认同是促成国家身分认同的关键,亦是增强爱国意识的基础及条件。要有效在香港推行国民身分认同,先要从小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在小学甚至幼稚园加入相关课题,让学生从小认识自己的公民身分。

通识科自设立以来,一直没有统一的教材及课程框架,教师只能靠自选剪报教学及引领学生讨论,部分教材更被指向学生灌输偏颇思想。专资会支持教育局设立「适用书目表」,有了正规通识教材,教师能按照编好的课程指引教学,让学生能客观学习,培养他们理性分析能力。当局宜尽快公布「适用书目表」及相关指引,让教师及早掌握有关教材早作准备。

在三三四学制实施前,通识科并非必修科,只有少数学校开办此科。在〇九年进行教育改革后,通识科始与中国语文、英国语文及数学成为「核心必修科目」。不少中学选择由任教其他科目的教师兼教通识科,而非由专科老师「专科专教」,师训专门性一直备受质疑,是次改革必须更加着重师资培训。

改革后课时由原本二百五十小时大幅减约一百多小时,教育局应协助校方制定培训大纲及框架,帮助任教通识科的老师尽早转型培训,确保教师理解新课程内容,同时提升他们能力兼教其他科目。当局亦应定立时间表,协助学校于指定日程表内分配教育进行相关培训。

改革过后通识科的公开考试只设及格和不及格,有助打破以往只重成绩的考评机制,学生可更注重学习过程,而非竞争分数高低。不过通识科为文凭试必修科,改革后会否影响学生报考大学的认受性,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议题,教育局应加强与本地大学和考评局的沟通,研究如何调整JUPAS收生要求,务求改革后的收生及学术标准与大学接轨,释除学生的疑虑。

事实上,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及分析能力,不应只着重通识科,其他科目同样重要。当局在各科的课程设计上,例如中国历史科、世界历史科等,可加入让学生多角度思考的题材,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造就全人教育的理念。

李汉祥

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理事、

文化及教育专责小组联席召集人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