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德鼓励业界 对外对内拓商机
2021-01-17 00:00
厂商会会长史立德在中环厂商会大本营接受本报访问,甫坐下先寒暄两句,内容离不开疫情,在内地开厂搞印刷包装生意的史立德闻言即大手一挥:「话无影响就讲大话」,自疫情爆发至今一年,他未曾返过内地指挥大局,虽然利用视像会议可以解决部分问题,惟政策执行始终不够到位,「尤其做工厂,就是要每个部门、伙记都要看紧,力不到不为财。」
百工百业都离不开包装,为生产商和厂家提供货物包装的印刷业亦变相成为市道「探热针」。史立德直言,本港营商环境不妙,大量商铺关门大吉,业界面临寒冬,时有听闻有厂商结业或裁减人手,鉴于第四波疫情未见显著跌势,料农历新年市道难见乐观。他吁政府要尽快达至「清零」通关,才可以复苏营商环境。他估计本地经济最少需要半年至一年时间才可反弹,预计第三季左右开始恢复,当中餐饮业势将最快扭转乾坤。
史立德提到,早在贸易战出台,厂商受影响定单减少,加上国内物价工资上涨,不少厂商已谋后路,计画把国内厂房迁至东南亚国家。他称,工业群随客户群迁移在外地设生产点已成趋势,通过在东南亚国家设厂直接出口避开美国加关税影响,即使扣除运费亦有利润。
史立德相信,贸易战加速厂商响应「一带一路」计画,「以前的一带一路是基建上的,现在是生产设厂。」他举例,有港商在越南、印尼、缅甸设电子厂;成衣、造鞋及刺绣加工集中在孟加拉,有关经济模式类似日本东京湾区,把生产环节转移至其他东南亚国家,增加外汇收入,「在外面赚钱搵返中国,未尝不是好事。」
美国华盛顿权力交接已成定局,史立德预料拜登上场后,或许可稍微纾缓中美贸易、关税等具争议问题,但转变不会太大,「这个是美国国策,不会天真地认为换了老板就变了世界。」
谈及领导厂商会大计,史立德认为应响应中央提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在外循环方面,希望鼓励会员在「一带一路」及东盟国家扩展业务,「踏着中国的生产基地,在其他国家设点做组装。」
他又期望政府可以为厂商推出更多类似「BUD专项基金」的政策,制造更有利营商条件,支援业界探索新市场。
于内循环方面,史立德指大湾区消费市场庞大,人口近七千万,足以媲美欧美国家;加上广东省生活文化与香港接近,港商可争取在区内扩展内销市场商机。他分析,部分本港商品仍然有优势,例如家电等日用品、医药、食品等在国内仍有竞争空间,「从每年的工展会可以见到,始于是有信心问题」,正如不少内地人会特地来港购买珠宝首饰,「一来款式多,二来不会有品质问题。」
另外,厂商会亦鼓励业界把握创新及科技带来的机遇,转向高增值生产,及逐步升级至「工业4.0」,推动智能产业发展及再工业化,迈向智能生产及运作。他相信香港仍然享有优势,包括没有外汇管制,资金可自由进出而不受限制,且人才知识水平普遍较内地高。
「做好这几样已经够了。」他笑指滚石不生苔,贪多只会一事无成,再三重申当务之急需要政府及早「清零」通关、扩展内销市场、在外国设点外销,方能保留生存空间。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