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双城.伤城:命运交织的黎巴嫩和敍利亚

2020-11-11 00:00

四岁敍利亚难民女孩Manar在黎巴嫩首都大爆炸后得了创伤后遗症,正接受心理辅导及治疗,并学习透过绘画、玩乐和音乐来抒发情绪。

这是黎巴嫩首都大爆炸后的第一百日,让我们说一个关于黎巴嫩和敍利亚的故事。

这两个中东国家的首都,相距只有两小时多的车程。两座同为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城,于近代都有各自需要面对的困局──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因经济危机,许多百姓都生活在贫穷线下;而敍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则长年遭到战火摧残,生灵涂炭。

双城看似不同,但命运却又一直紧紧交织,因为根据黎巴嫩政府数字,有近一百五十万敍利亚难民暂居于此;特别在三个多月前黎巴嫩首都发生大爆炸后,黎巴嫩人和敍利亚难民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互相扶持。纵然前路漆黑,不少带着伤患的人仍然抱持希望努力重建生活。在众多使人心碎的故事之中,我们从数个敍利亚难民身上却看到无比的坚毅,在夹缝间透出一线暖人的微光。

回到二〇年八月四日,东欧夏令时间下午06:08:18,一场大爆炸令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在分秒之间变得满目疮痍,浓烟灰尘笼罩了整个城市的上空,遍地哀嚎。在群众还未走出伤痛之际,九月再次传来噩耗,当地港口烈火复燃,黑烟冲天。

如同混杂在空气中的灰烬和尘土,使人心碎的坏消息持久不散。但在颓坦败瓦之中,居住在贝鲁特的敍利亚难民组成义工团队,走到遭大爆炸损毁的街头和房屋里,与当地居民一同拿起铲子清理散落满地的瓦砾和杂物,并将之徒手搬走。「我们看到社区需要我们。」

作为义工之一的敍利亚难民Mohamed Khamees,过去七年都以贝鲁特为家,他表示:「我们一同拯救伤痕累累的贝鲁特,齐心协力拨开覆盖上空的尘云。」

黎巴嫩人与敍利亚难民,乃至于两国的命运,是如何扣连在一起?它们千丝万缕的关系,与其地理位置、宗教及历史攸关。黎巴嫩西临地中海,东邻敍利亚,在阿拉伯世界里,是少数有多元宗教派系,让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共存的国家,亦是多个世纪以来为受逼害的小众提供庇护的地方。

敍利亚内战自一一年至今,黎巴嫩是继土耳其收容得最多敍利亚难民的国家。以人口比例计算,这个中东小国是世界上人均收容难民最多的国家,其总人口只有香港总人口约九成,但却有九十万名已于难民署登记的敍利亚及其他国家的难民。三个多月前的大爆炸除了令无数的黎巴嫩人痛失家园,同时也令许多当地的敍利亚难民留下难以磨灭的新伤疤。

在贝鲁特大爆炸众多的伤亡之中,有十多名难民逝世,七十人仍下落不明,另外有逾二百名难民受伤。

众多的伤者中,还包括六岁的敍利亚难民女童Sama,除了左眼从此失明,她对巨响和噪音仍然相当敏感。在联合国难民署的家访中,Sama听见邻居修门的电钻声,仍会惊吓得跳起来。不过,纵然背负沉重的身心创伤,这小女孩仍然带着笑容与我们分享:「将来再有像这样的大爆炸发生时,我会成为医护,我会开救护车将伤者送到医院。」

由于需要支援的人数众多,为了协助更多像Sama的伤者及儿童得到心理援助或治疗,难民署及当地的合作夥伴采取了不同办法,包括通过培训难民的社交网络,让他们组织义工队伍支援社区,为他人提供基本的情感支持,并在需要时转介严重病例作进一步治疗。就像敍利亚难民义工Mohamed Khamees一样,让难民与社区可以透过互助而连系起来。

很多居住在黎巴嫩以外的敍利亚难民,因过去痛失家园的经历,在看到贝鲁特大爆炸的新闻后也感同身受。现居瑞士的Shadi于一一年逃离敍利亚,曾在黎巴嫩贝鲁特生活,他表示:「我相当震惊,这是我熟悉的城市,我曾踏过的街道。」为了支援当地的难民和伤者,他迅速联络他的难民朋友制作影片一同声援受贝鲁特大爆炸影响的群众。

除了黎巴嫩,Shadi在离开敍利亚后亦曾居约旦、埃及和土耳其,因此他特别关注因大爆炸而流离失所的人:「作为难民,我很清楚失去家园的痛。」当地有数以十万计的群众因房屋损毁或倒塌而需要紧急援助,Shadi希望将难民的关心传递给大爆炸的所有伤者:「你们并不孤单,你的痛苦有我们一同承受……我们理解你们所面对的危机,并会与你们同行。」

贝鲁特大爆炸所造成的破坏和创伤,也许将缠绕经历者一段不短的日子,但在这漫长的黑夜中,我们却看到跨越身分与国界的团结。从这些敍利亚难民的故事中,愿我们都能保持希望和勇气,在这苦路上继续与伤者及难民同行。

联合国难民署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