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后新冠肺炎愿景:全民提升健康素养

2020-09-20 00:00

香港面临第三波新冠肺炎个案,医疗衞生专家要求政府推出严厉的抗疫政策,并形容疫情为迄今最严重的一浪;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则再次充斥各种有关预防措施的流言和揣测。简易的指南和经核实的保健资讯频道还可说是实用,但若然是排山倒海而来的虚假资讯却足以抵消种种公共衞生政策的效用。

国际知名医学权威期刊《刺针》(The Lancet)近期发表了一篇文章,指新冠肺炎揭示出一个被低估的全球公共衞生问题——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健康素养分三个层次:功能性(阅读和书写的能力)、互动性(从各类型的沟通中提取资讯的能力)和批判性(分析资讯和应用于掌控生活事项的能力)。世界各地不但渴求有效对抗新型呼吸道病毒的疫苗,亦急切需要对付虚假健康资讯的抗体,后者则有赖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

错误或虚假消息不只浪费时间和金钱,亦有可能散播由仇恨推动的阴谋论,令人过度忧虑,影响心理健康。若公众听从这些欠缺实证支持的建议,并作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如饮用有毒的杀菌剂作另类疗法),后果或会像新冠肺炎一样致命。

事实上,世界衞生组织(世衞)宣布新冠肺炎为「全球公共衞生紧急事件」(pandemic)后,便立刻成立了「世衞流行病信息网络」平台,致力打击同步出现的新冠肺炎「信息疫症」(infodemic),可见虚假资讯的威胁相当严重。透过facebook、Twitter及Google等平台携手合作,公众只要在以上平台搜寻新冠肺炎的资讯,便会被连结到如本地官方衞生机构等已验证的资讯频道,让公众能够接收更多可靠讯息。香港衞生防护中心则在Telegram建立了「香港抗疫资讯频道」,积极将准确并及时的讯息推送给订阅者。中心发布衞生资讯的风格不断进步,善用图像及简洁的文字以吸引普罗大众,成效令人鼓舞。

然而,健康素养并不限于传送及接收正确的健康资讯。虽然我们观察到大部分港人均在政府「张弛有道」的策略下保持警惕,但在政府公布措施及公众调整行为间仍存在极大鸿沟。不过,一旦整体人口具备充分的健康素养,市民即可以在如新冠肺炎等公共衞生危机发生时,懂得利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资讯,继而作出明智决定。健康素养的目标在于充权(empowerment),推动人们将知识化为行动。

要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我们需要增进市民的知识、个人技巧和采取行动的信心,以促使他们改变个人生活习惯及居住环境,从而改善个人及社区的健康。值得注意的是,健康素养对预防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亦同样重要。只要市民能具备较高水平的健康素养,就会懂得适时寻求恰当护理,并能预防滥用稀有的医疗资源,例如不至因轻微不适便看急症,避免大幅增加医疗成本。

推广健康素养的方式五花八门,例如检讨学校课程、促进学术研究,以及对有损健康的商品徵税等。但在香港,相关的政府措施零碎,成效亦乏善可陈。以社交媒体策略,和适时更新本地新冠肺炎情况的互动地图,可有助疫情中发放可靠讯息,但建立紧密的基层医疗社群也不容忽视。政府可通过提升各区健康中心和社区诊所的功能,让市民能获得有关健康主题的协助和解说。

此外,健康素养水平不足对弱势社群的影响更甚,因此本地不少民间发起的计画均尝试对症下药。岭南大学「紫碍线计画」便亲身接触劏房户,为他们提供衞生建议。在香港,当务之急是推出更多政策,促进医社合作,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此刻我们首要解决的是政府对健康素养的忽视,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时的决策不周。只要看看香港有多少可引用的健康素养本地数据,问题就一目了然。其实中国内地和台湾已相继采用《欧洲健康素养调查》,香港亦可仿效以进行全民调查,弥补本地数据的不足;找出健康素养较低的「热点」后,再优先介入最有需要的社群以提供相关资源。

「踢一步行一步」不应是我们面对危机的态度。今天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态度,提升市民健康素养的根基,使大众能充分理解并有意义地回应各种衞生政策,更主动而非被动地追求健康。只要政府大力提高大众的衞生意识,并重点发展预防性护理等长线措施,长远而言将能促进健康,节省成本,让人人受惠。

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员李君儿、助理研究员Maira Qamar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