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让环保与经济同行

2020-06-03 00:00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下,不少地区不惜推行各项禁足、封城、停工、停课等措施,以减少聚集感染的风险,经济活动大减,重创环球经济。不过,在各地经济停摆之际,地球生态却出现了「小确幸」,威尼斯因为运河船只减少,令沉积物沉淀河底,河水变得清澈;二月份的中国湖北省因为工厂关闭,「空气品质良好」的日数较去年同期的多出两成,天空更呈现出久违了的蓝天,疫情似乎可让久病的地球稍作喘息。

美国太空总署从衞星地图显示,今年初,中国上空的二氧化氮含量明显较去年首两个月的水平下降,相信是内地限制交通和工商活动等措施所致。美国有研究人员发现,在禁足令下的纽约市,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量较去年同期减少近一半。而印度作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环境部中央污染控制委员会最近公布数据指出,首都新德里的悬浮粒子(PM2.5)和二氧化氮(NO2)含量在锁国之后一星期内同时暴跌七成。

经济发展跟环境污染向来关系密切,经济活动愈频繁,碳排放水平往往愈高,环境污染就变得更严重,所以外界普遍认为,疫情下污染得到改善只属昙花一现的假象,如〇八年金融海啸时,碳排放量曾一度下降,但随着翌年经济复苏,碳排放量便再次回升。从欧洲太空总署(ESA)发表的不同月份衞星图片比较,发现中国在全面复工的三月中二氧化氮(NO2)排放量就有明显增长。但令人忧虑的是,疫情或已令香港的源头减废政策变成前功尽废。

抗疫需要大量的医疗用品,单是口罩的原材料聚丙烯就是一种热塑性塑胶,每人每日使用一个口罩,已为本港带来约十五公吨的塑胶垃圾,相等于一架双层巴士的重量。再加上在「限聚令」实施之下,市民多选择外卖,也令即弃塑胶餐具的使用量激增。更不幸的是,本港回收业受疫情影响,塑胶回收量大减,胶垃圾只能送到堆填区,加重本港堆填区的负荷。难道经济发展跟生态保育只可以背道而驰?自一五年通过《巴黎协定》以来,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已积极推行不同的减排措施,更运用创新科技,如物联网、大数据等创造智慧环境,帮助改善生态环境。

德国首相默克尔便呼吁各国要正视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推行刺激经济方案时,加入绿色元素以达成全球减排的目标,并建议投放更多资金于未来科技方面,如洁净及再生能源等,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而香港金管局和证监会最近也共同成立了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以协调金融业针对气候和环境风险的措施应对,有助支援本地实施的气候策略。

期望政府推行各式各样刺激经济方案的同时,也不忘寻求更多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双方面都得到平衡的智慧方案,以应对全球暖化这个严峻的问题。

邓淑明博士(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及社会科学学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