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点评】大湾区港人学校 生源配套成关键

2019-01-25 00:00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在内地生活的港人势将增加,教育局正研究在大湾区设立港人学校,随着与办学团体商讨,新校以中小学「一条龙」概念亦见雏形。然而,能否成事,仍要视乎生源与配套。

现时只有深圳设有港人子弟学校与港籍学生班,仅提供小学课程,学生须选择来港参加升中派位,不然转校或入读内地课程。据悉,拟建的大湾区港人学校是中小学「一条龙」,学生更可获安排在内地应考本港文凭试,可以本地生身分参加大学联招,而类似安排在内地的台商子弟学校早有先例,相信当局推行时有所参考。

配合国家政策的天时,与现有港人子弟学校及港籍学生班相比,大湾区港人学校似有「升呢」,办学团体亦预期内地相关部门提供土地,但考虑却是地利与人和的问题,首先是区内城市发展差异,即使初步选定的广州、中山、珠海、东莞等较多港人谋生就业的城市,但到底教育需求有多大,规模能否持续,目前尚是未知数,而大湾区港人学校采用香港及国际课程的模式,意味生源有所局限。

大湾区港人学校要获得家长支持,课程外须视乎学费水平,尤其当局暂时无意参照直资模式,提供按学生人数计算的单位成本资助,意味学费与民办学校,甚至国际学校相若。记得多年前有政党建议在深圳开办取录「双非」童的官校,但触及港府「福利不可携」的底线而未成事。既然当局设想学童在大湾区「一条龙」升学,与以往跨境生性质不同,应提供鼓励措施,比如参考澳门多年来提供内地学费津贴的做法,资助他们入读港人学校的学费,值得重新思考,否则只是复制深圳经验,难以达到「遍地开花」的效果。

另一考虑是办团即使愿意做「开荒牛」,但受限于内地明文禁止宗教教育,令不少有宗教背景的办团,对在大湾区办学有所保留。当局物色办团时,宜考虑办团的背景与理念,而非只是扮演「超级联系人」,向学校推销大湾区带来的办学机遇,却略略带过内地办学的限制,未必切合实际。

愈多港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与定居,无疑带来教育需求,但如新设港人学校在政策上缺乏创新思维,邻近城市仍是跨境上学,远的则出现「留守儿童」问题,值得深思。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