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粉瘤肿瘤大不同 医生:出现于3个位置要小心 (附治疗方法)
2022-10-31 00:00
坊间会称皮肤出现的凸起肿块为「粉瘤」,其实所谓「粉瘤」属于肿瘤吗?医学上如何诊断「粉瘤」?又怎样治理呢?
揭开「粉瘤」真面目
我们习惯以「瘤」来形容皮肤上凸出的硬块,加上「粉刺」十分常见,因而衍生出「粉瘤」这个不尽准确的说法。事实上,「粉瘤」的医学名称应为「表皮囊肿」(epidermal cyst)。
「表皮囊肿」的成因及症状
「表皮囊肿」是因为表皮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异常,引致皮肤的表层细胞进入真皮层,并分泌出过量的角质蛋白,长期积累下形成隆起的肿块。「表皮囊肿」通常呈圆形,表面平滑,中间或有小洞,有可能流出分泌物,一般不会造成疼痛或痕痒。
一直以来不少人将「表皮囊肿」误称为「皮脂腺囊肿」(sebaceous cyst)。其实「表皮囊肿」中的分泌物不是来自皮脂腺,医学上亦已证实「表皮囊肿」与皮脂腺增生没有关系。
「表皮囊肿」VS「蟹足肿」
出现「表皮囊肿」的皮肤表面不会有异常,而蟹足肿(keloid)的表面则会有明显红肿,而且患者会感到痕痒及疼痛。蟹足肿属于疤痕组织,因为帮助伤口愈合的纤维母细胞过度增生而形成,与「表皮囊肿」是完全不同的病症。
「表皮囊肿」的治疗方法
目前,并没有任何药物可治疗「表皮囊肿」,不过初期的「表皮囊肿」不会造成严重不适,如情况轻微及肿块细小,可先行观察。如「表皮囊肿」出现于面部或其他显眼位置,或有可能受细菌感染而出现发炎,可谘询医生意见后,决定是否接受手术治疗。
传统VS微创切除手术
传统「表皮囊肿」切除手术会将表皮、包膜及分泌物一并切除,减低复发风险,但因伤口较大,容易留下明显疤痕,未必所有患者能够接受。
随著医学技术进步,崭新的微创手术可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或皮肤开孔器,在最接近表皮的位置开一个约2至3毫米的小洞,然后挤压出分泌物,并以外科仪器取走包膜,尽量减小创伤。医学研究显示,超过95%的病人进行一次微创手术后,可彻底消除「表皮囊肿」。
撰文:外科专科医生 陈东飞
以上内容由名人+提供,标题经星岛头条编辑修改
同场加映:中医解构粉瘤成因 +分享食疗
注册中医师何慧欣在其Facebook专页讲解何谓粉瘤,并分享改善粉瘤的方法。
点击大图了解粉瘤的样子:
改善粉瘤贴士
何医师表示,虽然患上多发性的粉瘤人士,多与先天因素遗传有关,但也要注意饮食配合中药治疗,可以有效减少粉瘤大小和数目。她分享3大改善粉瘤贴士:
健脾汤水减少粉瘤复发
此外,何慧欣医师为大家推介一款有助改善粉瘤的健脾汤水,有助去除水湿代谢之废物。
点击图片看汤水功效、材料、做法: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