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医健园|视网膜图像分析 早察长新冠风险 防脑部后遗症
2022-04-04 00:00
眼睛不仅是灵魂之窗,更是揭示整体健康奥秘的大门,因视网膜的血管与大脑相连,故通过观察及分析视网膜血管特徵,便能了解罹患多种血液循环系统和相关器官疾病的风险。 今期中大医学院专家,剖析全自动视网膜图像分析方法,并细谈如何有效侦测新冠病毒感染引致的认知障碍相关后遗症。
分析多种慢性病机率
徐教授解释:「为了应付慢性疾病给当前医疗系统带来的挑战,我们开发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方法进行的视网膜照片自动分析技术,作为慢性疾病风险评估工具。由于视网膜包含大量血管,并与大脑具有相似的胚胎起源,因此视网膜血管能反映许多脑血管的病理变化,而通过眼底血管的图像,便可分析脑血管的状态,了解患病的可能。」
徐教授表示,单以肉眼的方法去观察俗称「眼底相」的视网膜图像,做法太过粗糙不够详细,会错过很多有用的讯息,难以找出微细的分别,幸好现代科技先进,只要通过云端计算平台进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便可从血管相关的特徵如分支程度、对称度、弯曲率、堵塞程度,以及出血情况和分泌物等大量资料,分析各类型疾病的风险,其准确度更超过九成。「我们从视网膜图像得到的资讯,除可检测白质病变的风险,就连脑内发生问题的位置,也能准确测出。」
过程简单别具效益
正因如此,徐教授特别推崇属于数码医疗的视网膜图像分析方法,它不但非入侵性,而且几乎所有人均能采用,不似脑磁共振,须经专业人员进行,且有不适用于装置心脏起搏器人士的局限。徐教授说:「视网膜图像分析技术已日趋普及,非但不用在医院进行,一般社区医疗保健人员或视光师也能办到。」
应对新冠后遗症
值得一提是,视网膜图像分析除可找出各类型慢性疾病的风险,在应对新冠肺炎长期后遗症上,也能提供协助。徐教授说:「随着新冠病毒感染个案大幅增长,科学研究已开始探讨新冠后遗症的长期影响。最近科学期刊《Nature》发表一项关于新冠患者重复测量脑磁共振扫描的研究,发现轻症新冠患者的脑内结构明显改变,甚至出现轻微的脑部萎缩,而重复测量时间相距只有平均一百四十一天。」徐教授指此种情况,通常只在认知障碍病人身上出现,现在于新冠轻症康复者身上发生,情况教人担忧,故希望藉视网膜图像分析,在未出现脑雾、抑郁或认知障碍等新冠后遗症前,已可避免脑部结构受损。「香港今天已有过百万阳性病例,其诱发的后遗症风险,对医疗体系定必构成沉重负担。由于视网膜图像分析过程简便快捷,适合广泛应用,我们希望及早在社区进行此项检测,及早干预,令出现新冠后遗症的机会尽量减低。」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