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乐趣|贩书追忆 文化界老行尊见证旧书行业半世纪起落

2021-12-07 00:00

不少人仍然爱到旧书店「寻宝」,图为上海杨浦区政肃路一家菜市场的楼上旧书店。
不少人仍然爱到旧书店「寻宝」,图为上海杨浦区政肃路一家菜市场的楼上旧书店。

作者是文化界的老行尊,五十七年前以十三岁之龄进入旧书行业,1966年创立神州图书公司,后改名为神州旧书文玩有限公司,一直经营至今。这本书带我们看「一生只做一事」的香港文化人传奇,由作者叙述的亲身经历,与我们一起见证香港旧书行业的半世纪起落。

先看这段简介︰「本书回溯神州旧书店历史、记述旧书业同行交流,并见证六、七十年代新文学著作的重印及流通情况。书中收录大量神州经手的旧书书影,及不少名人作家到访书店合照,如小思、刘以鬯、刘再复、陈子善、许定铭等。内容既有行情,也有人情,材料软硬兼备,是非常珍贵的文化底蕴。」明白了,作者一生的坚持不是买卖旧书,而是承传中国文化的使命。

有一段关于作者的创业事迹,值得年轻人一读。这一章题为《创业还是打工的挣扎》,当时只有二十岁,在旧书行业取得了一定经验,可是书行出现了变化,又因为与东家的一些误会,作者毅然辞职离去,如果想打工,因为旧书买卖的行头狭窄,难以再谋工作岗位,作者之父提出一个意见︰「现在这个局面,做生不如做熟。」最好方法就是自立门户,创业去也!

不过,难题是没有本钱,作者又是家中老大,还有四个弟弟在读书,家庭负担很大,牵一发动全身,怎么办?好在当年很多海外大学都增设中国学科,图书馆有需要花钱购买旧书,作者对旧书行情熟悉,手头又有货源,创业不是不行的,可是在父母以「稳阵」为原则的坚持下,一家人都没得出两全其美的方法。于是奇迹来了!作者的母亲建议︰「我明天到黄大仙帮你求签,看打工还是自己搞生意好。」后来母亲带着「做生意好过打工」的签语回家,父亲见到不反对,但作者要承诺依然如打工一样,每月上交五百元作家用,如此这般,终于开展了创业的鸿图。

如何找到客户?事隔近六十年,我们很想知道,这是香港有趣的创业史料。作者在书中如是说︰「当时恒生银行印装留学介绍小册子,我按上面开列的外国大学地址,细心找寻海外买家。」加上在打工时也搜集了不少关于海外户口的资料,于是借朋友的打字机打好英文信寄出,想不到二十天后,第一张定单就来了,这是来自澳洲雪梨(即今天悉尼)的悉尼大学,订购几本新文学书籍。

1966年2月,作者取得商业牌照,弄好银行各种手续,把书店改名为「神州图书公司」。后生仔创业,一定是要捱苦的。「创业初时十分艰难,有时连三餐都不能顾及。我没有吃早餐的习惯,午餐就随便用开水和着面包吃,晚餐则到大排档吃一元多的碟头饭,也试过连续两个月都吃六角钱一顿的劳工餐。」

大家好想知作者在如此艰难的日子下,有甚么闲馀乐趣?「饭后最大的乐趣便是看书。我不是整本书由头到尾看完,而是看书的前言、目录,挑选自觉精采的章节来看。」不要说「做嗰行厌嗰行」,我想说的,与书有缘的是一个人的福分,也可以说是一生的修行。

这里我想跳到一个因为旧书而令我缅怀的一位台湾诗人,他一生都是卖旧书的,对,大家都知道这位卖旧书的台湾诗人,就是与余光中、郑愁予、王文兴、杨牧齐名的周梦蝶。

「经过周梦蝶的书摊子的时候,我们停下来看看有没有甚么书店里不可能再找到的诗。譬如:一些很旧的诗集,流速缓慢、流域不广的诗集,静默的诗集等等,它们常常会出现在那个小书摊上。周梦蝶的书摊子靠在行人道外侧一支楼柱的旁边,是个大概和人的肩膊那么高的木头架,比普通的饭桌子要窄些,上面排满了数列书本。我们耐心看了一遍,找到一本管管的『荒芜之脸』。」这是香港作家西西对周梦蝶和他的孤独书摊子的著名描述,当时是1979年,见于她的《遇见管管》一文之中。

周梦蝶书摊子是那些年台北文坛的「文艺沙龙」,他和朋友在此谈文说艺论新书。周梦蝶的小书摊位于台北武昌街一段七号的「明星咖啡屋」,据说还在,我在想,几时可以去那里打打卡。

《贩书追忆》
作者︰欧阳文利
出版︰中华书局
售价︰$128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