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闯进今未来 科幻狂想曲
2021-11-04 00:00
如何跟科技共处
facebook早前宣布母公司更名为Meta,围绕「元宇宙」(Metaverse)概念重新定位,创办人Mark Zuckerberg形容这是一个可以进入的虚拟世界,人们可通过VR耳机、AR眼镜、手机应用程式等,实现会面、工作和娱乐目的。这些科技的应用和发展,予人无限的想像空间,部分更早已存在于东西方科幻作品的联想与预视之中。本年度《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从「Yesterdays' Fiction Is Today's Realities」(昨日科幻,今日现实)出发,以「今未来」为主题,邀请国际知名艺术家及学者,通过展览、放映会与网上对谈,从多角度呈现媒体艺术的天马行空,并连系大众日常生活的各种可能。
《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节目总监邝佳玲说:「未来学家Ray Kurzweil曾提到,科技发展愈来愈高速,甚至会去到一个奇点,至2050年,人工智能可能会完全脱离我们的想像,取代人类工作。当我们不再身处金字塔顶端时,应该如何自处呢?」她希望今年艺术节能引领观众思考,未来应如何跟科技共处,展览的展板亦印有不少精选语录,例如电影《沙丘瀚战》原著小说中的「汝等不得造出机器,假冒人的思维」、George Orwell小说《一九八四》的名句「老大哥在看着你」等,让观众发挥想像力,联想语录、作品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何时觉得腻?
今次展品所应用的,并非甚么石破天惊的高端科技,不少更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之中。Dries Depoorter的《监控扬声》结合监控系统与人工智能,通过扬声器告诉观众它在现场「看」到甚么,例如它会说:「我看见展览中有三个人在看画。」观众可在场中进行不同活动,从而影响装置看甚么、说甚么。Simon Weckert的《虚拟塞车》拍摄他用一架小拖车,装着九十九部二手智能手机走在街上,误导Google Map以为该段路线正在塞车,然后在地图上显示红色的繁忙标记,以低科技手法「作弄」Google Map,并影响现实世界中的车辆改道而行。在Tamiko Thiel与/p的《借借你个样》中,观众可以即场拍照,然后系统会以Deepfake技术,把其脸孔置入选定的公众人物影像之中,即时投映一段模拟演说。邝佳玲道:「科技影响了我们对真相的看法,我们看到的新闻和更新,当中多少是真,多少是假?我们是否仍然能够相信当中某些事情?」
成为近期热话的NFT也是作品主题之一,《线上行》由《未来媒体艺术节》、张欣语、《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林志辉共同制作,通过网络爬虫自动搜寻NFT相关买卖资讯,再把重点讯息呈现于柱形LED跑马灯之上。「作品想反映大家都看不明白,但又要去买的状态。我相信区块链技术,认为去中心化能够影响世界,而加密货币只是当中其中一项技术。你去买一件数码作品,你炒的不止是作品价格,也在炒货币。科技永远是双面刃,我不会称NFT为泡沫,它让许多人的创意发挥出来,我只是觉得它在定位上未够好。现时每分钟有起码二千宗NFT交易,大家究竟想买甚么?何时才会觉得腻呢?这是很有趣的现象。」
爱情荷尔蒙
Alvaro Cassinelli今次展出两件作品,《灯灯灯櫈》是三个各具个性的灯形机器人,名为小樱、小雷和橘酱,会于现场与观众互动,《走吧!走吧!没有甚么好看(害羞的机器人)》则在地毯走道的两旁摆放了两列摄影机,每当有人经过,镜头都会「逃避」行人的注目。
此外会场播放两段录像作品,其中Sputniko!的《命运红线——玉木的暗恋》讲述一个基因工程师的暗恋故事,主人翁希望通过创造「命运红线」来赢取意中人的欢心。艺术家为此与日本国家农业生物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合作,通过基因工程创造了一种新型蚕虫,把「爱情荷尔蒙」加入蚕丝之中,在这个神话传说与科学理论总被认为是相悖的时代,探索两者相容的可能性。「科幻小说并不限于西方,亚洲也有很多故事,未必以科幻小说自居,可能是神话传说,虽然没有科学根据,但科学可以把这件事实践出来,例如把红线变成真的。说到底,爱情与荷尔蒙相关,就像我们吃朱古力会感到开心一样。」
作为展览总结的《与爱(AI)同在》短片,Justine Emard记录了演员森山未来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互动,所用的机器人是基于神经系统所编程的原始智能机械,由大阪大学的池上实验室研发编程。片中演员与机器人以讯号、肢体动作和语言跟对方沟通,机器人会以深度学习系统向演员学习。邝佳玲总结道:「科技无论是应用于监控系统中,或者是宠物或情人之间的互动,或者是替人们操作一些东西,全都是关于我们应该如何与科技相处。」
《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2021》
日期:即日(11月4日)至11月14日(日)
(注:主题展览至11月7日(日))
地点:香港大会堂低座展览厅
网页:www.microwavefest.net/festival2021
文:梁懿图:梁懿、主办单位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