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时空旅程 中东欧当代艺术荟萃

2021-02-18 00:00

回溯艺术史,不难发现艺术发展也折射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成了走进不同文化的窗口。好像K11 Art Foundation与Q Contemporary共同呈献的《寻迹》,展示一系列中东欧和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成为香港首个展示中东欧当代艺术的项目,引介当地文化外,亦促进两地文化交流。《寻迹》以「时空」作概念,探索有关记忆的记录,亦穿梭不同地方与时间,从中展示艺术媒介由传统朝向新媒体与科技,于艺术形式之中窥探数码文化与全球化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

中东欧除了是因历史而发展的地域概念外,更形成独特的文化历史。香港素来较少关注与中东欧相关的文化与艺术,因此《寻迹》成为让大众认识中东欧文化的入口。K11 Art Foundation的代表刘隽雅直道这次策划的缘起:「中东欧的艺术非常丰富多样,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又令人着迷。从巴尔干地区一直到之前由苏联控制的地区,中东欧当代艺术的地理跨度很大,导致其历史和社会差异性很明显,因此中东欧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彷佛较少被关注。」

因此,K11 Art Foundation便藉此机会与Q Contemporary合作,推出香港首个全面展示中东欧当代艺术的项目。当中选取了丰富的艺术媒介──从传统的绘画到崭新的新媒体艺术,涵盖的形式十分广泛,并能从展览穿梭八十多年的中东欧历史。

刘隽雅亦谈到,中东欧的地缘政治形势,孕育了不少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二十世纪后半被视为瞬息万变的时期,艺术因此成为不少艺术家作为记录他们的个人经历,或对世界和国家的问题、理解和感情的渠道。」是故,《寻迹》中选取了不同范畴的作品:环绕个人记忆与情感,或折射社会面貌的深远变化。

「年长一辈的艺术家不断重新审视艺术语言,并发展出成熟的抽象、概念和几何艺术。当时的『先锋派』逐渐地成为主流艺术,并带领年轻新进的艺术家不断创新,利用艺术回应生活及历史。《寻迹》中所展示的作品横跨多达八十年,让观众能够同时欣赏不同年代的作品及艺术发展。」刘隽雅如是说。不过,她亦谓,中东欧地区的历史和地缘政治非常丰富,但展览不旨在完整地介绍悠长的历史,「而是通过展示当中的『碎片』,引起观众的兴趣,以了解更多及发掘更多有关资讯。」

展览除了展示中东欧的文化与艺术发展外,另一重点是文化交流。刘隽雅谈到,中东欧的艺术家亦与不同地域的文化有着深厚的交流。她举例,生在南斯拉夫诺维.巴诺夫奇的Mira Brtka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罗马创作,其后加入了由日本艺术家阿部展也(Nobuya Abe)成立的「灵光」艺术团(Illumination Group),创作出灵感源于光及启蒙的作品。「还有生于南斯拉夫的Đorđe Ivačković亦在同期移居巴黎,受到爵士乐及爵士语言影响,创作出充满节奏、对比、中断和深度的画作。」

还有中国当代艺术家王功新的《不可坐的》动态装置,「就是艺术家在美国生活和接受艺术教育时的创作,表露了他在新环境中的不适和不安定感。」可见《寻迹》所搭建的文化桥梁。

当艺术发展至今,不少艺术家皆突破藩篱,以更先进的数码媒介来创作。好像展览中展示了Anna Hulacova的《三色紫罗兰》,作品借鉴了苏联时代的雕塑,并对其重新改造。「艺术家虽沿用了传统的半身塑像,面部却被替换为一个嵌入式的数码列印花朵图案,打破了这些传统历史塑像高高在上的权威。作品运用了历史碎片和个人回忆,同时创造了虚构和真实的感观,邀请观众近距离观察雕塑中消失的面孔。」

刘隽雅续说:「受数码化和全球化的影响,有些作品运用了结合当代社会的科技和新媒体,以实验性手法记录个人经历,带领观众穿梭于真实与幻想之间,并通过互动的录像和装置艺术,让观众撰写自己的故事。同时也有不少艺术家藉着收集记忆和零散的历史残骸,以细碎的影像和声音表达时间和空间等概念。」因此,她希望展览更如一个跨时空旅程,让观众先回到过去,并细味耐人寻味的往事,同时朝向远方的未来。

《寻迹》
日期:即日(2月18日)至2月28日(日)
时间:10:00am到10:00pm
地点:尖沙嘴梳士巴利道18号K11 MUSEA 6楼K11 Art & Cultural Centre 605(Q Contemporary Pop-up Gallery)及 2楼Gold Ball
网页:www.k11artfoundation.org
注:有关详情请留意主办单位最新公布

文:观青 部分图片:K11 Art Foundation、Q Contemporary、由艺术家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