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屈家岭遗址两年前起进行第4次考古发掘工作,近日公布发掘出大量铜含量高达94%以上的铜矿石及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的疑似陶窑群遗迹,大大提升了考古界对屈家岭遗址地位及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认识。
屈家岭遗址此前已进行过3次考古发掘,而考古人员在2015年5月起,进行第4次发掘。是次一共发掘出260多处遗迹,包括墓葬、房址、灰坑、灰沟、陶窑群及大量红烧土遗迹等,而出土的完整及已修复器物达700多件,主要是石器及陶器。
是次发掘的重大发现是疑似陶窑群遗迹,遗迹位于缓坡地带的中上端,外观呈「8」字形,选位及结构利于生火及排烟,专家推测为室外生活用灶。此类陶窑遗迹群在江汉平原史前遗址中鲜有发现,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
另外,是次亦发掘出大量铜矿石,检测显示其铜含量高达94%以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等专家认为,屈家岭曾出土中国最早的黑陶,而此次发掘出铜矿石及疑似陶窑群,显示屈家岭曾发生一次产业革命,促进中国古代文明的出现。
此外,考古人员亦发掘出一批漩涡纹彩陶纺轮,其中一类被认为是后世太极阴阳鱼图的原型,专家表示可能与中国太极起源有一定关系。
屈家岭遗址在上世纪50年代被发现,是长江流域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命名地,总面积达2.84平方公里。主体遗址距今约有4500-5300年历史,遗址在2005年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批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