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炎症性肠病发病率飙30倍 或与饮食习惯改变有关
2017-10-17 22:55
「炎症性肠病」目前成因未明,但消化道发炎、溃烂、腹泻等症状却伴随患者终身。中大医学院与加拿大专家早前进行全球首个大型系统性回顾研究,发现该病症近年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中本港的发病率大增近30倍,每百万人就有26宗新症,不排除跟饮食习惯改变有关。 中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包括校长沈祖尧,联同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专家,较早前收集由90年至去年共逾1.1万份有关炎症性肠病的研究报告,并挑选147份较具代表性的报告作详细分析。研究发现,亚洲、东欧、非洲、南美等地区近年炎症性肠病发病率均有上升趋势。 现年29岁的沈小姐去年因腹泻、腹痛入院,其后确诊患上其中一类炎症性肠病「克隆氏症」,一度因肠胃大范围出血,输血逾300包,更要接受两次肠脏切除手术保命,留医已达一年。她指患病后身体虚弱,要靠母亲照顾,近日才有力气自行下床走路。 参与研究的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黄秀娟表示,本港最新发病率增加至每百万人有26宗,估计趋势与基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趋近西方有关,例如摄取大量高糖、高脂食物。她又指,外国有研究发现进食雪糕等含添加剂的加工食物,可导致实验老鼠出现炎症性肠病的病状,呼吁市民注意饮食健康。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