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淬炼十年 紧扣香港金融未来|赵柏基
2024-12-01 18:00
10年前的11月17日,沪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正式开通,首次通过两地金融基础设施的连接,让投资者可以委托本地券商、经由本地交易所和结算公司买卖对方市场上市的股票。当年有幸参与其中,见证这个开创全新资本市场开放模式的新机制问世,也经历了这10年间互联互通机制的扩充壮大和成功。随著机制不断优化,境内外投资者参与程度不断加深,互联互通对内地和香港市场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展望未来,透过继续优化完善互联互通机制,更深更广地发挥「联」与「通」的作用,相信互联互通机制将能推动更多金融创新,助力国家持续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并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三地投资标的稳步扩大
先看看互联互通机制在过去10年的非凡成就。据港交所发布有关互联互通十周年的白皮书,10年间互联互通机制已由最初的沪港通,拓展到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投资标的也稳步扩大,产品日益丰富,截至今年9月底,沪深港通下合资格交易股票超过3,300只,覆盖沪深港三地市场上市公司总市值的九成、成交规模的八成以上。
在投资标的扩大的同时,伴随着交易结算额度及可交易天数的扩容,沪深港通成交活跃度也稳步提升,今年首三季,北向和南向交易的日均成交额分别为1,233亿人民币和383亿港元,与2014年开通首月相比,分别增长21倍和40倍,已占到内地市场成交总额的6.7%和香港市场成交总额的16.9%。
推动A股获纳全球指数
互联互通也成为海外资金进入国家资本市场的重要渠道,推动A股和国债获纳入全球主流指数,截至今年9月,境外投资者持有总额近7.6万亿元人民币的内地证券资产,与2018年6月MSCI首次纳入A股时相比,增长逾4.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沪深港通下北向资金持有A股市值高达2.4万亿元人民币,占境外投资者所持境内股票资产总额的77%;境外投资者持有的中国债券总规模则逾4.4万亿元人民币,较首次纳入全球主流债券指数前增长约144%。
互联互通机制之所以有今天的成果,离不开国家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支持,以及对深化推进国家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的坚定不移。另一方面,互联互通机制可说是香港「一国两制」在资本市场领域的生动实践,实现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双赢。
正如政务司司长陈国基所言,互联互通是一项结合了两地金融专业智慧的创新之举。犹记得,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从开放贸易、企业跨境融资并购逐步走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阶段,但因那时候国内外大环境、资本市场制度差异等因素,国际投资者进入A股市场以及境内投资者开展海外投资仍然受到不同限制,跨境投资便利性与效率有待提高。
平衡渐进和可控原则
另一方面,在积极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的同时,也要平衡循序渐进和风险可控的原则,在此背景之下,贯彻「一国两制」的香港,便充分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在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沪、深、港三地交易所和结算公司经过充分讨论和精心准备,集成智慧,探索出一条透过两地金融基建联通、既能扩大开放又能对资金进出有效监控的可行路径,开创出今天的互联互通机制。
回首过去十年推动互联互通发展的历程,香港充份发挥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包括建构国际化游戏规则、完善且具透明度的资本市场,以及熟悉海外投资者等。同时,香港肩负国家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中担当「试验田」和「防火墙」角色的责任,发挥促进内地与国际资本市场对接的功能。可以说,互联互通机制的稳健运行,对市场的重要意义之一,是直接加强了境内外投资者对投资对方市场的信心。
未来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纵使这十年已经非常精彩,但依然只是一个开端,互联互通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明便表示,将继续优化完善互联互通机制,拓展内地企业境外上市渠道,扩大期货市场开放,加快推动新一轮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深化机构产品合作,加强两地监管合作,共同维护两地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我深信互联互通在未来十年会再创辉煌。港交所正筹备多项优化措施,包括在沪深港通中引入大宗交易、将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纳入沪深港通,以及将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等。另一方面,对于市场期待进一步完善互联互通下两地投资者参与对方市场融资融券安排,例如对现有沪深股通下的股票借贷安排进行优化;积极研究内地投资者在互联互通机制下参与融资融券的可行模式,提升跨境投资组合收益及资金使用效率,以及持续优化探索相关配套服务,推出更多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参与度和便利性的措施,相信也会是未来互联互通机制的发展目标,让互联互通在持续创新之下,从「量」走向「质」的发展,它的继续不断进化,将成为香港未来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石。
全国政协、外汇基金谘询委员会成员、香港会计谘询专家协会创会会长
赵柏基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