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秘史︱明清丧葬习俗另类「破地狱」助转生 口鼻塞棉花原来系呢个用途……
2024-11-23 07:00
近日由黄子华与许冠文主演的电影《破.地狱》票房大卖,「破地狱」是道教丧礼科仪法事之一,是超度先人的仪式。在传统中国社会,丧葬程序一向十分烦琐,并且较少变异,明清时时期百姓如何帮先人「破地狱」?根据地方志书与笔记小说,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清时期的丧葬习俗。
相关新闻:
奇闻秘史|慈禧太后葬礼珍贵现场实况 曾出现令人心寒的场面
奇闻秘史|慈禧要80工匠陪葬封墓 孙殿英成功破陵园全靠1死剩种
奇闻秘史︱袁世凯帝王规格丧礼不输慈禧 80人枱棺1:1超逼真纸紥公仔︱多图
在一个人重病临终时,家人会先将那人迁至正寝(屋内正室),沐浴新衣,预先放在停尸的木板上。之后在死者口鼻放上新棉花,称为「属纩」,藉此观察他是否仍有气息。棉花不动代表已咽气后,家人才能大哭。死者要含饭(放几粒米在口中),富人含珠,盖上衾单(敛盖尸体的单被)。
点引魂灯 棺底放七星板超度
家属要在亡者刚去世时点「引魂灯」,助魂灵往生转世。丧主身穿孝服到庙中哭奠,门口根据死者年岁挂相应数目的纸钱,一岁一张,男左女右,明朝北京称为「挑钱」。清朝遵化称为「命纸」。同时讣告亲友,称为「报丧」。
明朝流行请阴阳先生定殓葬诸事,根据亡者的生卒年月日时选择入殓的时辰,称为「山人批书」。大殓是丧礼中的重要环节,将死者从灵床转殓入棺,一般是死后第3天入棺。尸体入棺时有诸多民俗措施,一是实用的防腐措施,在棺材底部铺上石灰、炭屑,以吸水防止尸体的腐烂。二是信仰物品,在棺材底部铺垫物上放一块七星板,藉此超度亡魂。
在合上棺材盖的同时,鼓吹鸣炮,亲友排列而送,名为大殓。大殓之后,棺木停在正厅,接受亲邻的凭吊。
僧道念经挡煞接煞 葬后做七
人们相信人死后第三日必回煞,会在这天设灵位,布置孝堂,写魂幡,请僧道在灵前念经,超度亡灵,防止煞神的危害。清代杭州有道士念度人经一卷,焚纸钱,然后拆去死者临终床前的灵位,道士打扫送出街心。再以生鸡蛋一个,加上铁屑、赤豆丢在门口,这样煞神见了就会离去。
清代初年,殓后3日由喇嘛为亡灵诵经,称之为「接三」,迎接死者亡灵回归。下葬前灵柩停放在家,下葬时的开吊、发引礼节与汉族相差不大。下葬之后也有「做七」的习俗,即死后每隔7天举行法事一次,做7期,49天才结束。
【慈禧葬䄠大场面】
清代陵墓规格大小严格规定
清代最特别的是丧葬等级制度森严。据《清通礼》记载,清代对各个阶层等级的丧葬习俗中的复衣、饭含、铭旌、殓衣、棺椁、墓碑、仪仗、陵墓规格等级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公侯墓地100步,坟高2丈;一品官墓地90步,坟高一丈八尺围墙;庶人墓地仅9步,坟高4尺。除此之外,有一些专属品官的哀荣,如殡葬日期、辍朝、赐祭、赠赙、赐谥及遣使治丧临吊等,都因身份不同而有等级差异。如乾隆时,鄂尔泰死,「本日朕亲临视殓时,复加赏给朕御极之龙袍冠带及金字经被,并派内庭阿哥等分日赐奠;加祭三坛」「谕赐金葬,外祭田二十二顷」。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