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追击︱加强集中采购药械 医管局设成本评估小组议价 学者:慎防价格过低损质量
2024-11-06 08:00
药物开支对公院构成沉重负担,今年《施政报告》提出需加强集中各联网的药物及医疗仪器采购以提升议价能力。不过,大部分公院药物已由中央采购,如何再提效成关键。医管局回覆《星岛》指,除简化引入新药程序,更会成立「成本评估小组」与药厂议价减低成本;且会加入医疗经济学家一并考虑成本效益等因素。据悉,定价考虑包括国家健保药品目录(NRDL)上的价格。有经济学者指,内地经验反映,集中采购虽可大幅降价,惟要慎防药厂无利可图或撤走,且药械质量或未如理想。
根据医管局2022/23年年报,公院的药物支出超过124.5亿元,按年增加近三成;亦占全年总营运开支约949亿元约八分一。同一年度,医管局中央投标委员会审议逾700份采购物资及服务的投标文件,总办事处的每宗合约涉及价值为150万元以上,联网及医院的每宗合约所涉价值则在450万元以上。
药剂师:目前购药过程约半年
医院药剂师学会会长苏曜华指,公院现有3种主要购药方式,若药物有5年或以上专利,一般由医管局总部与药厂商讨5年期合约,保证合约期内购药量、用药人数等,有利争取好价格。若专利期已过,药价通常按年下降,故总部会每年签约。其馀用量不高药物,则由医院直接与药厂商讨价钱。
以未在港注册药物为例,苏曜华指会先由医生向所属医院药房提出要求,药房会收集院内其他医生有无同样需求,并计算预估用药量,交还医生签纸确认后,再上呈医院管理层。若获批准,即可向衞生署申请批核。若药物从未在港使用,须经中介「驳脚」接洽药厂商讨价钱,「药厂多说法语等外文,须专人帮忙;整个购药过程约花半年。」对政府加强集中采购,苏相信除价格,节省的审批时间会更多。
医管局承认,大部分药物现由中央集中采购,但过往药物名册中引入新药需双重评估,即由联网「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交申请,经第一层评估确认合适后,始上交医管局总办事处「药物建议委员会」(药建会)。但简化入药程序后,医生只需直接向药建会交申请,药建会亦接受药厂直接申请。另局方会成立「成本评估小组」,并在药建会加入医疗经济学家,一并考虑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成本效益。局方估计全面优化后,新药纳入药物名册及安全网时间可大减一半,并会透过中央协调等策略采购医疗仪器,开拓巿场引入竞争。
参考内地药价指标议价
据悉,比起药厂的患者资助计划(PAPs),「成本评估小组」倾向直接降低药价。主要定价考虑因素除国内NRDL上的药价,亦会参照英国国家健康暨照护卓越研究院(NICE)、苏格兰药品协会(SMC)、澳洲健保药品补助系统(PBS)等指标,以评估药价与国际标准的差距。换言之,即会按内地药价等指标作为参考议价。
港大经管学院副教授(管理及策略学)、亚洲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文指,与药厂议价是一场博弈,国家药品价格谈判和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力度虽强,惟价格有些「压得太过」,药厂出于成本考量,质量或有下降。他指,有国内医生反映,过往动手术只需打3针麻醉药,现在打了3针,手术到一半病人「已开始动」需要补针;另有国产心脏支架在过机场安检时也会响机。且将药价压得过低,势影响药厂研发资金,甚至撤出巿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国内巿场大,低价可能仍有微利,惟其他地区看到中国药价低,也会要求降价;药厂为免亏本,宁愿放弃国内巿场。」
记者:脱芷晴、郭颖彤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