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乔靖夫│数据往往就是答案
2024-10-14 07:00
很多时候在网路上球迷评论事情都是凭感觉,但往往只要拿出相关的统计数据比照,再用常理推断,就会知道这些「感觉」经常不可靠。这一点在我多次介绍过、讲解篮球高级数据的名著《Thinking Basketball》里就有详细论证,而现代篮球的训练和职业球队的管理,也基本上无数据分析不行。
这道理不止能应用于球员和球队表现,球场内外的其他事情也行。比如最近我就看到,有位球星「拗柴」(扭伤脚踝),一些网上球迷马上就指一定是因为他穿的最新个人签名球鞋设计糟糕而导致。这类指控过去其实颇为普遍,尤其如果那球迷本身就不喜欢该球星或该运动品牌,更倾向指控该双球鞋是「垃圾」。
但是如果我们找点简单数据看看,就知道这种指控不太站得住脚。根据Hashtag Basketball网站收集的资料库,自2010年统计至今,「拗柴」基本上就是NBA球员最常见的伤患,而且频密程度很高:每个单一球季,都会有大约多达25%的NBA球员曾经扭伤脚踝,以全NBA约400名球员来算,就是说每季都有100人会「拗柴」。那100名球员受伤时穿着多少球鞋款式?当然不会少。假如每一名球员「拗柴」就证明那款球鞋是「垃圾」的话,市面上应该占很多篮球鞋都是「垃圾」——除了NBA没人穿着的款式或品牌。
当然我不是说世上并没有设计得不好的球鞋,事实上当然有,但不能以单一受伤的孤例就推出结论,毕竟打篮球「拗柴」太普遍,而且原因很多,例如最常见是着地时踩到其他球员的脚,这种意外无法完全避免。事实上球鞋设计的改进,也是靠分析球员动作而得出结论,去改善球鞋的鞋底宽度、鞋身横向支撑、脚掌的贴地性等等。而目前NBA也求助于运动医学去分析、归纳怎样的针对性的训练及辅助护具能够减低「拗柴」危机。一切,都是先收集事实为依据去做事,而不是「凭感觉」。乔靖夫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