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涉39万亿商机 惟银行业绿色转型遇挑战 7大策略助应对
2024-10-10 06:00
近年香港绿色和永续债务工具的年度发行量显著增长,国际管理顾问公司麦肯锡预计,由现在至2030年,与气候转型相关主题将会带来3至5万亿美元(约23.4万亿至39万亿港元)的永续投资机会。惟银行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不少挑战,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夥人、大中华区金融机构谘询业务负责人周甯人认为,银行从制定政策、管治到执行都需要留心,才能捕捉商机。
银行业致力推动绿色转型,包括在融资策略上,由传统棕色融资转到投资绿色机遇。周甯人表示,银行业融资严格,在转型时要考虑到风险评估、监管不确定性、缺乏行业标准和技能短缺等因素;同时,市场亦对银行气候相关融资和绿色银行产品的需求强大,业界急需应对。
周甯人续指,银行业在制定政策及探索方向的同时,又要避免进展缓慢,甚至有银行被误以为在「漂绿」,即刻意为项目包装上绿色概念。她认为,银行要有效管理气候风险,让策略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要做对以下7个举措,才可捕捉商机。
1. 制定气候风险治理基调
气候风险管理的责任贯穿整个组织,银行业要采取实际行动,由管理人制定气候风险治理基调,建议业者任命气候风险领袖,并主动将气候变迁风险纳入中长期策略,设定目标。之后,银行应该透过全面的内部报告,并在工作流程追踪各可能发生的风险。
2. 改善风险管理系统
执行绿色转型时,完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银行业者应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现时的风险管理系统内,全面研究气候变化对银行策略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营运风险、流动性风险、商誉风险、法律风险等影响,并制定相对举措,防范于未然。执行时,银行要透过识别、评估、控制、转移、检测等方面完善气候变化的风险管理。
3. 度身订造业务和信贷策略
银行需调整业务和信贷策略,在制定风险框架和资本配置时纳入气候因素。但要留意,制定策略时要针对不同的市场度身订造,亦要注意各地不同的气候环境、经济发展程度和能源结构,风险管理者在资本配置、贷款审批、投资组合监控和制定报告时,要让气候风险及业务和信贷策略保持一致。
4. 进行压力测试
情境分析和压力测试在业务管治中占据重要地位,可成为帮助银行评估面对各情景时的防御能力。准备测试时,先按不同产业列出并分析不同程度的气候危机及风险,可帮助银行业估计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最后要评估各气候因素对自身投资组合的影响。风险管理团队应将测试结果转化为银行实况,并预设应对方案,在监管机构优先考虑压力测试的情况下,业界迫切需要具气候变化的专业知识,以及掌握气候危机对资产影响等数据。
5. 加强生态系统网络
银行要收集气候变迁风险资料、建好气候变迁风险分析及管理基础,所以生态系统网路尤关重要。业界可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建立密切关系,并要加大对技术、数据和人才的投资,培养气候风险、气候政策、绿色金融、碳金融产品专业人才及储备相关资讯,完善信贷前中后台系统。
6. 创新产品和商业模式
产品和商业模式要创新及与时并进,银行应积极加强专业化、全面性的产品及服务,不仅在气候相关资讯方面,更要实际行动,开展气候相关债券、产业基金、信托、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各方面的新业务,满足企业及个人多元化融资需求。银行要在组织形式、服务模式和管理制度上寻求创新,探讨如何展开气候融资差异化业务模式,甚至研究成立专责部门。
7. 联合全球同业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风险,银行业需寻求全球合作。银行业者应在金融监理机构指引下,积极参与并建起全球绿色金融发展倡议和标准,加强绿色金融资源的协作。银行界亦应加强环境和气候资讯透明度,积极与客户及其合作夥伴合作互通,共同提升绩效。若成功合作,银行就可充分发挥绿色金融机制作用,透过业界共同进步革新,就可有更多业务实践。
各行业都不可忽视气候变化对全球影响,而银行业绿色转型对自家业务及社会都带来正面效果,对全球持续发展尤有裨益;同时,天灾及极端气候事件、全球气温上升等,影响粮食生产,引发疾病及劳动力生产力下降,而银行业绿色转型可应对市场需求,捕捉商机,并为气候变化永续发展做准备,是多赢策略。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