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一号」、「蛟龙号」 一连三日访港 航次科学家将参加研讨会
2024-09-24 08:12
国家自主研发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于西太平洋完成首个由国家支持的国际深海科研考察航次,昨日起由「深海一号」科考船携同,一连三日访港。它们今(24日)早上由南丫岛一带出发,约早上8时于尖沙咀海运码头停靠。这次是「蛟龙号」首次访港,也是国家深海大洋领域科考船时隔18年再访香港。靠岸时,「深海一号」船员向岸上传媒挥手致意。
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科大校长叶玉如、中小学生代表等一众人士在岸边欢迎「深海一号」及「蛟龙号」靠岸,其后一同登上「深海一号」参观,并聆听科学家分享国际深海科研考察成果。
卓永兴:政府将继续与内地携手推动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
卓永兴致辞时表示,「蛟龙号」这一次访问不仅标志着国家在载人深潜科考技术的重大进步,也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海洋科研发展及生态保育的关心和支持。这次访问,航次科学家将参加由本地大学主办的「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国际研讨会。这不仅是一次交流科研成果的机会,更让更多香港市民,尤其是年青人,认识到国家在深海大洋事业中的卓越发展,激发大家对海洋研究的关注和热情。未来,香港特区政府将继续与内地携手,共同推动深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提升竞争力及促进永续发展,为香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他希望,香港社会各界好好把握是次机会,深入了解海洋科学的发展,亦希望是次活动能够启发更多香港年轻人投身于深海研究,及积极参与国际深海大科学计划,为实践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筹办今次「蛟龙号」访港活动的科大校长叶玉如表示,冀活动让本地科研人员及年轻人更深入了解海洋保育的重要性,并透过和科考团队交流,认识国家在深海科学研究和国际治理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香港参与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为推动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蛟龙号」访港筹委会主席钱培元表示,「蛟龙号」顺利完成首次国际航次后,访港进行科学交流,可令香港市民了解国家在推动认识海洋的努力,更重要是展示国家海洋研究实力。他提到,国家申请「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时,一些外国人士对计划的国际化程度有怀疑,而国际航次顺利完成,向国际社会证明中国有能力执行好真正的国际互助,「国家全心全意推动国际互助,透过国际互作和国外科学家一起了解海洋,认识海洋,将来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海洋。」
队伍有18名科研人员 包括3港科学家
刚完成的首个航次,乃首次有多国科学家参与设计、采样和科研工作的国际联合航次。队伍有18名科研人员,包括3名香港科学家,以及来自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新加坡、墨西哥、哥伦比亚、孟加拉和尼日利亚等八国的科学家。此外还有来自中国内地海洋研究机构的7名科研人员。
航次首席科学家许学伟表示,一共45日的国际航次中,「蛟龙号」连续开展18次载人深潜,获得617件宝贵的深海生物样品。他提到,「蛟龙号」内部许多设备如推进器、相机等都是国产,作业能力不断提升,「能让我们走得更稳,跑得更快,看得更广,看得更清。」
许学伟续指,在海底生物类群研究方面,航次对位于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链几座主要海山进行系统梳理,对海底生物类群及分布规律有初步认识,「之后会开展陆上实验分析,期待有更多科学研究成果。」他亦说,首次下潜时,看到海山底部有大量「海洋雪」悬浮在海底表面,这些深海颗粒物是海底底层生物重要食物来源,「看到后,我感觉到生命非常美好,在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背景下。」
受邀登船学生燃点科研梦
另外,3名中小学生受邀登上「深海一号」参观。福建中学附属学校六年级学生黄同学表示,参观了船上驾驶室、样本室、餐厅等,对样本室印象深刻,「看到许多采集自深海的生物,如海百合、海星、珊瑚等。」他称长大后想做科学家,而活动令自己对海洋及科学更有兴趣,「(未来)我可能会像这些科学家发明先进潜艇和载具,都可能只是发明一些更方便的小仪器,令老百姓和街坊生活得更好。」
同样就读福建中学附属学校的六年级学生苏同学表示,对「深海一号」的餐厅印象深刻,「国家现在的条件越来越好,在船上也可吃到在陆地上吃到的食物,令我很佩服。」她称,希望从事海底生物研究工作,以往觉得梦想遥远,但今日见到科学家踊跃解答问题,感觉离梦想又近一步。
香港华仁书院中一学生郑同学表示喜欢科普内容,而「蛟龙号」是中国首个可以下潜至7000米水深的载人潜水器,对它首次访港感开心,期望上船了解其研究成果,又指亲眼见到7000米级别的国之重器「蛟龙号」,印象最深刻,「平时大家都在维基百科,或邮票上才见到」。他亦说,非常佩服船上科学家不顾危险深潜,形容活动令他更想成为科学家,「将来有机会在军事领域,不论在航天或科技,为中国的国之重器尽一分力,为祖国贡献。」
记者:萧博禧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