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跌、租金升 买楼更胜租楼 供楼睇长远升值潜力|温伟明
2024-08-05 06:00
住宅楼价下跌既成事实之际,租务市场却反其道而行逆市上升,地产代理透露,随着一众从内地来港读书的学生、寻找工作机会的专才,及移居海外但回流返港的人士的租楼需求带动下,不少屋苑的中小型单位一房难求,交通便利和楼龄较新的市区单位尤其抢手。笔者身边有不少朋友在楼价跌、租金升的情况下,开始议论是否「供楼」好过「租楼」?
差饷物业估价署(差估署)私人住宅「售价指数」显示,2024年6月份指数为301.8点,较2021年9月之高位398.1点下跌24.2%,当中「A类」— 面积少于40方米的私人住宅楼价跌幅最为厉害,达27.4%。反观「租金指数」,截至6月底为189点,与2023年1月疫后初期低位173.6点相比,跃升8.9%;「B类」 — 面积介乎40至69.9方米的私人住宅更加上升了超过10%。
在此消彼长的环境下,虽然利息还未正式向下调,倘有住屋的需求,「买楼供楼」的诱因真的有机会渐渐较「租楼付租」为佳。笔者尝试以一个刚落成,位于红磡区中型规模住宅楼盘的一房单位作出数字分析及比较。
楼价较21年9月跌24%
上述楼盘以中小型单位为主,分析个案的一房单位实用面积约260方尺,根据代理资讯,同盘相类似单位每月租金近期升至约18000元(包管理费、差饷及地租),简单地说,住在这个单位的每月成本代价为18000元,而租者所获得的实质回报是居住在这个单位的权利。
假设以银行按揭贷款购买同一单位自住,其成本代价则是首期、印花税、每月还贷供款及相关杂费,包括:管理费、差饷和地租。参考近期成交个案,这种一房单位售价约500万,若以90%按揭、30年还款期及利率4.125%计算,首期连印花税约为61.25万,每月供款连管理费、差饷及地租等杂费则约24000元。
在此个案中,「买楼」较「租楼」付出较多的成本,包括首付之61.25万及每月额外支出6000元(即24000元 减去18000元),但「买楼」的回报除了与「租楼」一样获得居住在单位的权利外,还有的是购房者所付出的首期和每月供款之本金所带来的潜在回报,即单位长远的升值潜力。
「租楼」只能享用单位,不会获得任何的资产,更不可获得其升值之红利,算不上任何的投资。「买楼」却不同,除可自住,更可视为一种长远储蓄投资。虽然在不同的时段计算,这长远的储蓄投资回报有一定的差异,但从香港这数十年的数据来看还是正面的。以今天楼价低位为例,差估署2024年6月份指数与10年前2014年6月份指数相比,仍然有着逾20%资产值升幅,如果与15年前,即2009年6月对比,更有149%增长!
租金较去年1月升近9%
上述个案每月所付出的供款及杂费,整体数字上确实比租金多约6000元,但将它分拆,其实首12个月供款当中,每月平均约6450元是本金还款,而馀下约17550元为利息及杂费支出,相对18000元租金,这约17550元非资产储蓄投资的支出,反而少了数百元,从这角度来看,「买楼」似乎是有点「着数」,随着息除本减,每月本金还款提升,利息金额下降,哪怕租金不上升维持在现有水平,「着数」应该会与日俱增。
买楼除自用亦具投资价值
笔者只是以某一住宅单位试举例及分析,或许是管中窥豹,未及全面。事实上,买楼的考虑因素有很多,首付的财务安排和自身供款能力是当中的先决条件,「买楼」或「租楼」难以概括定论。无论如何,置业乃不少市民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尤其是拥有置业梦的年轻人,笔者鼓励他们多一些留意市场资讯,并作出多个度分析,动动脑筋思索未来人生规划蓝图。与此同时,亦恳请政府相关房屋及财金官员作出「动态评估」,适时和及时实施「贴地」房屋及按揭政策,以助香港市民「上车」安居乐业。
温伟明
嘉华营业及市场策划总监(香港地产)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