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医院服务逾60万港人 主涉慢性疾病 永明增跨境支援助融合

2024-06-21 09:00

恢复通关后,粤港澳大湾区加快融合,港人北上生活的需求已扩展至看医生、做检查,网上不乏深圳求医经验和攻略分享,有患疝气的港人在香港公立医院门诊排期长达6年,结果到深圳求医当日便可做手术,足见两地医疗服务大不同。

去年深圳市内的医院为77万名境外人士提供医疗服务,港澳人士就占总数超过8成,达到64万人。记者访问一名曾在内地治病的70岁港人黄先生,他表示早前在广州探亲时突然在街上晕倒,需送院治疗。当时经医生初步诊断后,怀疑脑部出现轻微中风,需进一步检测,他前后共进行了1次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及5次磁力共振(MRI)。

黄先生称,这是他首次在内地看病,有别于香港,由医院登记、预约、收取报告等,全采取手机App微信安排,没有医院职员协助,各项费用都是透过手机支付找数。

恢复通关后,粤港澳大湾区加快融合,港人北上生活的需求已扩展至看医生或做检查。
恢复通关后,粤港澳大湾区加快融合,港人北上生活的需求已扩展至看医生或做检查。

 

曾有港人直肠癌患者到内地三甲医院求医,最后需付全费约50万港元,事后面对繁琐索偿问题。(示意图)
曾有港人直肠癌患者到内地三甲医院求医,最后需付全费约50万港元,事后面对繁琐索偿问题。(示意图)

 

永明李丽明引述集团保单数据显示,港人在内地医院的医疗索偿主要涉及慢性疾病。
永明李丽明引述集团保单数据显示,港人在内地医院的医疗索偿主要涉及慢性疾病。

  

李丽明提到港人内地求医会发现,不少检测服务的确较香港便宜,但重病药物方面则有所分别。
李丽明提到港人内地求医会发现,不少检测服务的确较香港便宜,但重病药物方面则有所分别。

  

有港漂就皮肤病治疗作中港两地收费比较,称深圳医院诊金高达6600元人民币。
有港漂就皮肤病治疗作中港两地收费比较,称深圳医院诊金高达6600元人民币。


他坦言,所有服务都靠手机小程序操作,对港人而言十分陌生,但熟习后却发现效率也不错。他指出整过治疗过程,直至证实无大碍出院,全程只在一个星期内发生,「尤其照CT及MRI竟可即日安排及收报告,翌日见脑科医生,没想像过能这样快。」

黄先生提到,返港后他自行到公立医院检查,惟排期见专科医生要待一年之后,亲身见证两地求医轮候时间差异。

医疗费用方面,他指这次在内地共花了约5,000元人民币,相比香港在私家医院仅做一次脑部检测,动辄要花费至少5,000至1万元。

有保险业界人士表示,港人在内地有紧急医疗需求的情况常见,包括骨折和意外等。永明香港首席营运总监李丽明接受访问时分享,从他们集团保单数据显示,除了意外案例,港人在内地医院的医疗索偿还主要涉及慢性疾病,包括胃炎、冠状动脉心脏病及癌症,情况已越见普遍。

跨境求医涉2大难处
香港与内地医疗体制及文化不同,港人北上求医难免感陌生,李丽明提到港人内地求医会发现,不少检测服务的确较香港便宜,而且轮候时间较短,但是在重病药物方面则有所分别,「若使用相同药物,事实上内地用药价格会高于香港;同时,因两地病历未有互认,港人北上医病有需要花钱在重覆的检查上。」

有别于内地居民,港人须全费缴付医疗费用,曾有港人直肠癌患者到内地三甲医院求医,最后需付全费约50万港元,事后又要面对繁琐的索偿问题。

保险业界增北上求医支援
「尽管香港和内地医疗制度仍存有差异,但内地医疗发展一日千里,有些医院医护专业水平早已达到国际先进级别。」李丽明称,由于本地医疗轮候时间太长,因此保险业界针对内地医院服务,已为港人增加不少支援。例如扩阔内地合资格医疗计划指定医院名单,覆盖数目已超过4,200间,涵盖全国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包括特等、甲等、乙等及丙等;针对港人对手机支付不太熟悉情况,业界亦提供出院免找数服务,协助有需要人士,以便利出院流程。

等症时间长 港漂宁回内地就医
越来越多内地人通过各种人才计划来港,在港漂所关心的生活成本问题中,医疗开支负担是其中一环。

大部份港漂对本港医疗的印象都是收费贵、轮候时间长,甚至有不少人担心言语不通,情愿等到周末带病返回内地求医。

由于港漂来港工作,内地医保就停止供款,医疗保障因此减少。有港漂曾在社交平台分享,就皮肤病治疗作中港两地收费比较。他表示,在香港看病费用至少3万港元,扣除公司医保能报销6,000港元,自费金额仍达2.4万港元;至于在深圳三甲医院就诊,总花费也达约6,600元人民币。

对于港漂来说,两地看病都要自行承担医疗费用,但由于他们不熟悉香港医疗程序,暂时仍偏向回内地就医。不过,李丽明表示本地保险业界,已就港漂这类两地生活的专才,作出跨境医疗支援,除顾及本地的医疗服务提供保障,亦增强了支援大湾区、以至全国的医保范围,以缓解来港生活的内地人,「港漂人数接近30万人,是相当庞大的需求,能助他们回内地就医,也有助减轻本地医疗体系负担。」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