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机会就精神健康议题推传媒指引 盼业界参考 减社会错误理解问题

2024-06-07 15:33

平机会就精神健康议题推传媒指引 盼业界参考 减社会错误理解问题。黄子龙摄
平机会就精神健康议题推传媒指引 盼业界参考 减社会错误理解问题。黄子龙摄

为促进媒体平衡报道精神健康议题,平机会今天(7日)推出《媒体处理精神健康新闻指引》,身兼精神健康谘询委员会成员的平机会行政总监朱崇文表示,期望媒体工作者在报道精神健康议题或事件时能参考《指引》,避免猜测、假设,或笼统地概括精神病患人士的状况以及事件成因,以免令人容易将精神健康问题与暴力挂勾,错误理解精神健康问题。 

强调五大原则  避负面描述 

《指引》由精神健康谘询委员会个别委员和香港报业评议会代表撰写,当中强调五大原则,包括「力求准确」、「减少伤害」、「保护私隐」、「慎用语言及影像」及「帮助及支持」,当中朱提及「慎用语言及影像」方面,提醒传媒应使用准确和持平客观的语言,避免使用负面的言词来描述有精神健康需要和复元人士,以及避免使用象徵暴力或令人易有不安联想或展现沮丧绝望情境的图像及影像,直言「有时候一张相就会令到成件事放大咗!」 

平机会行政总监兼精神健康谘询委员会成员朱崇文。黄子龙摄
平机会行政总监兼精神健康谘询委员会成员朱崇文。黄子龙摄
浸大新闻系主任李文。黄子龙摄
浸大新闻系主任李文。黄子龙摄

朱续说,媒体应使用准确和持平客观的语言,避免使用负面的言词来描述有精神健康需要和复元人士。他又指,随著社交媒体变成生活一部分,每一个人也可以是内容创作者,成为媒体工作者,故任何人在公开平台发放有关精神健康的讯息时,都应秉持客观持平的原则。 

浸大新闻系系主任李文则表示,本港精神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及复杂化,当中包括自杀、自残、精神疾病与暴力罪案及进食失调等议题,媒体近年的相关报道也随之增加,他指全球已就上述议题的媒体报道提出指引,包括世卫就自杀新闻提纲「六要和六不要」原则,认为平机会今次提出《指引》只是一个开始,建议媒体可考虑根据本身的新闻制作流程,将有关指引融入至编辑标准中,并通过举办座谈会和工作坊,不断讨论和更新有关指引,他又认为如今科技发达,市民容易在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资讯,指引不应只限供媒体参考,认为可用作公众传媒素养教育之用。

浸大新闻系李文:指引非仅限传媒参考 

记者会亦安排精神病康复者、精神健康谘询委员会委员梁佩琪,以精神复元人士的角度分享她对媒体报道的期望,她指去年钻石山荷里活广场凶案对她影响甚大,提及有传媒将带有血迹的照片绘声绘影地报道,形容会让市民联想「(这件事)又同精神病人有关!」,认为对精神病患者造成负面标签。

梁又表示了解到曾有精神病患者称在凶案发生时间被朋友揶揄「你系精神病人,你会不会有一日斩我?」,直言报道让患者诚惶诚恐,指当时害怕出门,担心会让人发现其精神病患者的身份,期间传媒日后可参考《指引》报道。

被问及若不跟随《指引》会有何后果 ,朱崇文表示,平机会并非立法机构,指若不按照指引,本身并不违法,惟如果行为本身违反了法律,理应按照法律程序去处理。

记者:黄子龙

---       

紧贴最新最快新闻资讯,请立即下载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Q29Vow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