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波:本财政年度赤字破千亿元 下年度再录赤字或「在所难免」

2023-12-04 15:29

陈茂波预计综合赤字或会突破千亿。刘骏轩摄
陈茂波预计综合赤字或会突破千亿。刘骏轩摄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今日(4日)到立法会出席财经事务委员会,汇报香港经济情况。他指香港今年整体经济和资产市场表现较预期逊色,相关的政府收入例如地价及印花税受到影响,在收入比预算减少的情况下,预计今个财政年度的综合赤字将高于2月份公布《财政预算案》时估算的544亿元,或逾1,000亿元。

陈茂波表示,疫情开支令政府整体赤字上升,但随著疫情过去,相关开支大幅减少下,会令赤字减少,惟政府必须审慎思考善用公帑,以审慎理财,量入为出的理财思维,严格控制政府开支增长,以及探讨收入增长办法。他称下个财政年度库房再录赤字,可能「在所难免」,政府会在稍后编制的《预算案》清楚交代。

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今日(4日)召开会议。刘骏轩摄
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今日(4日)召开会议。刘骏轩摄
陈茂波简报香港整体经济最新状况。刘骏轩摄
陈茂波简报香港整体经济最新状况。刘骏轩摄
财经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亦有出席会议。刘骏轩摄
财经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亦有出席会议。刘骏轩摄
陈茂波预计,今个财政年度的综合赤字将高于2月份公布《财政预算案》时估算的544亿元,或逾1000亿元。刘骏轩摄
陈茂波预计,今个财政年度的综合赤字将高于2月份公布《财政预算案》时估算的544亿元,或逾1000亿元。刘骏轩摄
陈茂波认为,本港楼市仍处于调整阶段。刘骏轩摄
陈茂波认为,本港楼市仍处于调整阶段。刘骏轩摄

称目前环境不宜大增税务负担

陈茂波表示,最重要是从中期去看,尽可能维持于一个经济周期内收支综合平衡,令一个周期内,部分年度出现赤字、部分录得盈馀。政府同时亦会在有关过程中善用稳健财政实力,配合低借贷比率,支持一些合适的基建项目融资。他指政府目标希望将赤字控制在不超过本地生产总值3%至4%,以及借贷比率维持较健康水平,以至整体不会令政府公共财政稳健造成任何忧虑。他重申,目前经济环境不适宜大幅增加市民或者企业税务负担。

全年经济增长修订至3.2%

陈茂波表示,本港第三季经济按年增长4.1%,但全年预测向下修订至3.2%,又认为本港明年经济将面对不少挑战和不确定性高的外围环境,但整体经济应可从疫情的阴霾中进一步恢復过來,预测2024年经济增长将介乎0.5%至4.0%。

卖地表现差 陈茂波:短暂现象

新民党立法会议员何敬康表示,本港今年卖地成绩不理想,指政府、市建局和港铁过去11个月共推出9个项目,当中有6个流标,是「本港土地供应史上流标次数最多的一年。」他认为全年卖地收入难以达标,必影响政府收入,又指本港未来将面对超过1,000亿元的财政赤字,向陈茂波查询如何确保政府的财政储备回升至安全水平,以及会否计划开徵收入或控制支出。

陈茂波回应有关卖地表现时指,市场可能基于对前景研判,故出手较审慎,但相信会是短暂现象。他认为本港楼市仍处于调整阶段,自2021年9月至今年10月底,楼价大概下调了17至19%,交投量亦大幅下滑,但这是有秩序的调整,加上现时利息依然维持高企,不少有意置业人士仍持审慎及观望心态。

选委界议员尚海龙关注政府早前推动「香港夜缤纷」,查询「夜缤纷」对拉动本地消费的贡献。陈茂波回应指,「夜缤纷」只是政府希望社会大众多些出来活动、多花钱的其中一个举措,强调特区政府希望商界、市民大家齐心合力搞活香港夜经济,笑言「人气旺,自然就有财旺。」

工联会议员邓家彪指,本港不少食肆及商场晚上8点半后人流少、消费力不足,直言「好多食肆只可以做一轮,8点钟酒楼嘅员工比客人多。」他关注政府近年锐意输入劳工及人才,藉以提升竞争力及生产力,但租户要面对租金昂贵等问题,担心本港未来将出现倒闭潮。他又指,失业率如去到一个水平,政府输入劳工政策会否「立刻煞停」,陈茂波表示,政府不断进行动态评估,认为不适宜就这方面定立硬指标,强调政府会与业界一直保持沟通,虚心聆听市民、业界和议员的意见,又指政府会确保本地工人优先就业。

龙汉标促全面撤辣 财爷:不会将卖地与辣招扣连

地产及建造界议员龙汉标表示,《施政报告》推出多项楼市减辣措施,惟楼价仍偏软,而且美国高利率将维持一段时间,代表香港息口短期内都不会回落,认为当年楼市炒风已不复再,要求在新一份《预算案》或更早全面「撤辣」,以改善市场对于楼市前景的看法,从而提升政府卖地的吸引力,增加库房收入。

陈茂波表示,楼宇需求管理的措施与政府卖地收入之间的关系,政府不会将两者扣连一起,他认同卖地收入是政府库房的重要来源,强调政府不会因为卖地收入多少,贸然更改现有「辣招」措施。

另外,陈茂波表示,恒生指数由年初至上月底累跌约14%,日均成交量由去年的1250亿元,降至今年约1056亿元。他认为港股市场流动性比以往低,政府已正视问题,故设立提升股市流动性专责小组,由小组成员提供建议,包括上市、交投机制、吸纳更多国际企业来港上市和资金。

记者:黄子龙


---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