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冠论坛︱诺奖得主走进李兆基书院 与逾400中学生分享科研心路历程

2023-11-17 18:36

由李兆基基金全额赞助的首届香港桂冠论坛连日举行多场专题演讲及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今日(17日)举行全港首次的邵逸夫奖得奖者与中学生对话。
由李兆基基金全额赞助的首届香港桂冠论坛连日举行多场专题演讲及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今日(17日)举行全港首次的邵逸夫奖得奖者与中学生对话。

由李兆基基金全额赞助的首届香港桂冠论坛连日举行多场专题演讲及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今日(17日)举行全港首次的邵逸夫奖得奖者与中学生对话。其中,发现黑洞、诺贝尔奖和邵逸夫奖双料得主德国天体物理学家莱因哈德.根舍(Reinhard Genzel)和另外3名邵逸夫奖得主到访了香港青年协会李兆基书院,与逾400名来自新界西的中学生交流。

4名邵逸夫奖得奖者到访了香港青年协会李兆基书院,与逾400名来自新界西的中学生交流。
4名邵逸夫奖得奖者到访了香港青年协会李兆基书院,与逾400名来自新界西的中学生交流。
德国天体物理学家莱因哈德.根舍与一众中学生分享自己醉心科研的原因。
德国天体物理学家莱因哈德.根舍与一众中学生分享自己醉心科研的原因。
4名邵逸夫奖得奖者,包括莱因哈德.根舍(左二)、彼德.格林伯格(左三)、弗朗兹-乌尔里奇.哈特尔(右二)和杰夫・奇格(右一)与学生交流,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人生经历和见解。
4名邵逸夫奖得奖者,包括莱因哈德.根舍(左二)、彼德.格林伯格(左三)、弗朗兹-乌尔里奇.哈特尔(右二)和杰夫・奇格(右一)与学生交流,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人生经历和见解。
4名邵逸夫奖得奖者,包括莱因哈德.根舍(左二)、彼德.格林伯格(左三)、弗朗兹-乌尔里奇.哈特尔(右二)和杰夫・奇格(右一)与学生交流,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人生经历和见解。
4名邵逸夫奖得奖者,包括莱因哈德.根舍(左二)、彼德.格林伯格(左三)、弗朗兹-乌尔里奇.哈特尔(右二)和杰夫・奇格(右一)与学生交流,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人生经历和见解。
中五学生锺子聪(左)和蔡嘉蔚(右)。
中五学生锺子聪(左)和蔡嘉蔚(右)。

同学们都积极向科学家「偷师」,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人生经历和见解,启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有学生向科学家了解他们醉心科研的原因,莱因哈德.根舍表示,小时候的志愿是成为奥运标枪运动员,但在16岁时,同样是物理学家的父亲向他展示如何制造光谱仪,激发了他对实验物理学的兴趣和热情。他自此对银河系中心进行长年累月的观测,最终成功发现并证明银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

有学生问及另一位参与会面的科学家、邵逸夫数学科学奖得主杰夫.奇格(Jeff Cheeger)在研究生涯遇过什么困难。他提到,自己研究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更一度怀疑自己不能够再有新的构思,「差不多每个科学家都会告诉你至少90%的想法不会成功,所以你需要学习如何面对,要对研究保持热诚,一直继续努力研究。或许,你需以年计才能解决问题。我其中一个研究早在50年前开始,我相信我快要得到成果了。」一同出席的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得主彼德.格林伯格(Peter Greenberg)则认为,「科学是一种挑战,去找出一些人们未知道的事。」他指,虽然不是人人都对其研究有兴趣,但感恩沿途有志同道合的同伴,一同寻找答案。

参与是次活动的中五学生蔡嘉蔚指,今次交流让她明白世界上仍有很多领域未被探索,希望未来也能像杰出科学家一样,参与科学研究,贡献世界。她又明白到在科研路上,努力未必成功。同样就读中五的锺子聪则从科学家坚持研究的经历中,提醒自己不要被目前的困难所限。

恒基地产代表亦有出席今次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李兆基基金和恒基地产有相同的愿景,一直致力培育年青人,帮助他们发挥无限潜能,期望他们为香港、国家以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首届香港桂冠论坛由香港桂冠论坛委员会主办,李兆基基金全额赞助,汇聚世界各地科学菁英,包括在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三大领域中取得卓越成就的20 多位邵逸夫奖得奖者、杰出科学家,以及全球来自近30个不同国家及地区、近200名青年科学家,是一场激励跨世代、跨文化、跨领域交流的崭新世界级科学盛会。除了是次活动外,桂冠论坛同日亦安排了一批年轻科学家到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参观,参加者到访实验室并与 多位学者交流,让他们有机会探索从基础科学到拯救生命的科技。

---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