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23|政府冀以现有政策处理医护人手荒 毋需立法「强制服务」

2023-10-27 15:08

卢宠茂指政府冀以现有政策处理医护人手短缺问题。陈浩元摄
卢宠茂指政府冀以现有政策处理医护人手短缺问题。陈浩元摄

特首李家超周三(25日)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就医护人手短缺,去年政府提出研究强制医护人员服务一定年期才能离开公营医院。医务衞生局局长卢宠茂今天见记者时,被问到措施是否「寿终正寝」,他强调政府会透过所有政策加强人手,惟绝不用「寿终正寝」四字,称「呢个系一个好差嘅形容词。」他补充,政策要因时制宜,以民为本,最重要是能帮到市民;若某些医疗专业适合及需在政府层面做(规管服务年期),当局也会考虑。 

他表示,不喜外界称之作「强制服务」,举例医生一年实习对医科生专业发展非常重要,他们在政府医院的实习,以至专科培训过程中,有许多资深医护人员提供协助,让他们将来有经验去独立治疗病人。他称,在公立医院工作不单服务市民,也让医生累积良好经验,将来就算独立或转到私营机构,都能提供优质服务。 

卢宠茂出席施政报告政策记者会。陈浩元摄
卢宠茂出席施政报告政策记者会。陈浩元摄
卢宠茂指「寿终正寝」是一个不好的用词。陈浩元摄
卢宠茂指「寿终正寝」是一个不好的用词。陈浩元摄
卢宠茂若立法规定医生在公立医院最低服务年期,要同时考虑其他医护人员。陈浩元摄
卢宠茂若立法规定医生在公立医院最低服务年期,要同时考虑其他医护人员。陈浩元摄
政府去年提出研究医护人员须在公立医院服务一段指定时期。资料图片
政府去年提出研究医护人员须在公立医院服务一段指定时期。资料图片
本港医护人手长期不足。资料图片
本港医护人手长期不足。资料图片
政府将以「1+」机制审批新药,并已申请以观察员身份加入国际药物法规机构。iStock示意图
政府将以「1+」机制审批新药,并已申请以观察员身份加入国际药物法规机构。iStock示意图

卢宠茂又说,逾9成医科生会在公立医院进行为期6年的专科医生培训,政府固然希望他们完成培训后继续留在公营医院服务。不过,在立法规管医护人员在公营医疗系统的服务年期时,要考虑到所有医疗专业人员,并非只看医生,当局冀透过现有政策改善医护人手短缺,毋需立法。 他又指政府会继续积极推动修订法例,以引入非本地培训牙医和护士,《牙医注册条例》及《护士注册条例》会在短期内作出修订;政府亦会探讨引入合资格非本地培训辅助医疗专业人员,例如放射技师和物理治疗师等,并让他们在医管局和衞生署服务。

「1+」机制将大幅缩短新药审批期

另外,《施政报告》提出本港要为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提出建议和步骤,迈向以「第一层审批」方式审批新药械的注册申请。卢宠茂表示,下月1日开始,本港会在现行药物制度下设立「1+」机制审批新药,药物只需一个审批机构的注册,符合本地临床数据要求并经专家认可后,就可以注册在港使用。他提到,本港已申请以观察员身分加入国际医药法规协和会(ICH),并获国家药监局支持。他补充,成为ICH成员,需储存一定临床数据,当局估计需8至10年时间。

卫生署署长林文健表示,过去新药注册要取得两地注册许可,牵涉两地评审时间。他以罕见病阿拉吉欧症候群为例,称在「1+」机制下,新药只需约5个月就可完成审批,较原先缩短约17个月。

不认同新药监机构形容为「港版FDA」:盼自订标准

卢宠茂提到,香港会在明年成立筹备办公室,适时由「1+」机制转为第一层审批,换言之届时不需再经由其他药物评审机构认可,就可主动评核临床数据,评审及注册药物。他强调,不认同坊间形容本港药物监管机构是「港版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因本港机构不会规管食物范畴,亦不跟从美国标准,而是希望订立自己的标准。

他续指,药物研发是由厂家采取主动,建立「1+」机制后,有多少药物来注册,视乎厂家。不过,厂家对来港注册药物有多大兴趣,则视乎审批流程进度,及有否完善的临床试验设施以获取足够数据。他有信心在「1+」机制实行后,有越来越多药厂在港研发药物,又预计转为第一层审批后,来港注册的药物会快速增加。

被问到今届政府任内能否把「1+」机制转为第一层审批,卢宠茂指当局会实政为本,不为做而做,亦非为了卖药,强调当局目的是「好药港用」。他坦言,若没有足够专家库、能力及流程而贸然做第一层审批,对市民健康及医疗质素会造成很大影响。 

至于「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方面,卢宠茂指当局将推出医疗机构的选择标准,政府的考虑点包括在大湾区内一些与本港长者有较密切关系、较常会选择前往养老或生活的城市去选择该五间试点医疗机构;有关医疗机构必须具备良好质素认证、管理和营运经验;它们亦需曾经使用或了解长者医疗券计划的整体运作。政府不只会考虑如港大深圳医院般港资或以香港模式管理的医院,亦会考虑其他任何高质量的医疗机构,例如内地一些「三甲医院」。 

记者 萧博禧

---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