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联率团赴珠海考察垃圾焚化设施 倡引入新技术降成本及灰尘
2023-08-02 16:59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葛佩帆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黄冰芬,日前到珠海考察当地废物处理技术,指本港应新废物处置技术、考虑输出废物到邻近城市焚化并将新界堆填区废物挖出焚化。黄冰芬指,内地最新技术能将焚化垃圾后的产灰数字减至3%,但香港第一期焚化炉的产灰比例达10%;她建议政府考虑参考最新技术,将此数字进一步压缩。
由民建联前港区全国人大常委谭耀宗、港区全国政协常委王惠贞、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黄冰芬、立法会议员葛佩帆、刘国勋及颜汶羽组成的考察团,日前到珠海考察焚化炉预制组件工厂及生态环保产业园内的焚化炉设施。黄冰芬指,今次考察团目的主要为了解石鼓州焚化炉的技术程度及探讨焚化炉兴建期间的处理废物的方案。
她指,位于珠海斗门区两期的焚化炉分别于2016年及2020年启用,而每日处理垃圾量达3,000吨、每年平均能发电3亿度并设有完善的废物处理制度。她提到,由于未来石鼓州的焚化炉所处理的垃圾量亦会达3,000吨,因此珠海的焚化炉系统具有极大参考价值。
她指,政府可以参考内地废物处理技术,例如抽取灰渣中的金属及有用物质重用,令最后需要弃置的飞灰剩3%,再将最后的灰渣加入吻合剂及水再加以稳定化处理后才弃置堆填区,令环境污染减至最低。
她亦提出,未来兴建第二、三期焚化炉的成本及时间应要进一步减少。她指,香港第一期焚化炉造价造价逾140亿,当中大部分成本来自填海;而珠海两期的焚化炉合共只花费17亿,而且两期都只用不足一年半时间完成兴建。因此,她促请政府未来以更快、更便宜及更先进的技术兴建焚化炉,以实现《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和《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提出达致「零废堆填」及碳中和的目标。
另外,她表示,香港第一期焚化炉只能消化现时每日垃圾量的两成,而「远水不能救近火」,因此向政府反映需要考虑过渡期输出废物到邻近城市处理。她提到,珠海现时每日的垃圾弃置量为每日3,200吨,而预计两年后将会完成兴建废物消化量达2,000吨的第三期焚化炉,将会有剩馀的废物处理能力。她表示,考虑到香港兴建第二、三期焚化炉速度有限,政府需要考虑过渡期间的短期政策。她认为,虽然输入废物牵涉内地法规及中央政策,但作为大湾区发展共同体,而过往香港有输入废物供内地填海的先例,政府可以探讨方案的可行性。
此外,她亦建议政府考虑将新界堆填区的废物挖出焚化,以腾空更多土地作其他用途。她指,香港寸金尺土,而新界堆填区占地面积大,现时堆填区亦引起附近及深圳居民的厌恶。她表示,将土地释放后可以增土地资源,促进北部都会的发展。
至于葛佩帆则表示,本港有目标要在2035年实现零废堆填,时间紧迫,而现时每日的都市固体垃圾为11,000公吨,但两期转废为能设施的处理量亦仅7,000公吨废物,期望第二期可加大处理量。她又指,第一期转废为能设施的兴建兴建时间长,技术可能落后,会剩馀10%的飞灰需堆填,较北欧的2%、及惠州和珠海的3%为高,飞灰由于集多种重金属和污染物,需要进行固化/稳定化后进行填埋,政府应考虑如何可以降低飞灰。葛佩帆续指,垃圾焚化后产生的渣、灰、水亦可以废物利用成为环保砖,她建议当局要进一步交代第一期的技术有没有改善空间。
葛佩帆表示,居民过往对焚化设施有负面观感,而惠州环境园园区采客家古堡式设计,外形美观,已发展成内地AAA级的旅游景园,转废为能设施能无烟无味无害,值得香港参考。
实习记者:陈子悠
---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