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发局加大牙力抢人才 调整三大工作策略 应对经济挑战

2023-01-10 00:01

政府提倡「抢人才、抢企业」,金发局亦要出一分力。金发局主席李律仁接受《星岛日报》专访时表示,「如果(抢人才)完全无难度,就唔使讲抢」,惟并非香港不够吸引,而是因为全世界都在疫后重启中。他表明,金发局今年将会落力「唱好香港」,瞄准内地及亚洲市场,而该局的首要工作是推广及宣传香港,其次为思考世界局势的变化,调整本地的策略。另有消息指,由于金发局未来将要花费大量工夫在宣传上,工作量将会大增,故获准扩充委员,并正在「抢人才」,游说个别人才任职,预计将于月内正式公布细节及名单。

政府早前已订立绩效指标(KPI),在2023年至2025年吸引最少1130家企业到港开展或扩展业务,以及每年吸引3.5万名人才。李律仁指出,宣传是金发局一个好重要的职能,其KPI较为现实,就是有多少人,带多少就业机会及资金来港。

全球经济重启 企业仍计紧数
他坦言,由于全世界都在重启中,而很多公司并非采取在经济蓬勃时期的扩充方式,当要去抢人才及招商时,便要「落多几分牙力」及预期对方心底里都有算盘「计紧(盘数)」,又指「有时真系要考真功夫时,先睇得出你有几叻」。

国际金融机构来港正面
他表示,现时感受到国际金融机构在港的部署更正面及具扩充性,尤其是中小型机构,但目前全球经济充满到挑战及不确定性,故其扩充方式会较为小心,「计过度过」,与于顺景时不同,但正因如此,证明香港是有吸引力。他续指,香港有工作机会,而不同行业有不同生态,不可以一本通书看到老。

今年集中内地及亚洲做说客
李律仁提及,当局去年跑了一趟北美,以及赴欧洲两次「唱好香港」,故今年将会集中亚洲及内地市场。金发局原本计画先去亚洲,再去内地,但内地通关的速度快,所以可能会研究是否调换次序。

李律仁谈金发局工作重点🔽

李律仁称,去年主要赴欧美「说好香港故事」,今年料集中在内地及亚洲地区仗游说人才来港。
李律仁称,去年主要赴欧美「说好香港故事」,今年料集中在内地及亚洲地区仗游说人才来港。
金管局有三大工作要做,首要是往新推广香港,「手要握返,饭要食返,面对面谈笑风生要做返。」
金管局有三大工作要做,首要是往新推广香港,「手要握返,饭要食返,面对面谈笑风生要做返。」
第二,面对全球通胀、地缘政治及能源危机等问题,金发局思考做一项研究或讨论。
第二,面对全球通胀、地缘政治及能源危机等问题,金发局思考做一项研究或讨论。
第三,面对大格局改变下,金管局应思考本港金融是否应只单一做「绿色金融」、「财富管理中心」,认为可探讨细分领域。
第三,面对大格局改变下,金管局应思考本港金融是否应只单一做「绿色金融」、「财富管理中心」,认为可探讨细分领域。
面对新加坡竞争,李律仁称新加坡有识之士睇得清楚「可以争到乜、争唔到乜」,反而香港人较为敏感。
面对新加坡竞争,李律仁称新加坡有识之士睇得清楚「可以争到乜、争唔到乜」,反而香港人较为敏感。
李律仁赞新加坡有识之士「非常叻」,唔做全方位,集中搞好家族办公室,这方面有力与香港争一日之长短。
李律仁赞新加坡有识之士「非常叻」,唔做全方位,集中搞好家族办公室,这方面有力与香港争一日之长短。
李律仁称,本地金融人才很多都已回港。
李律仁称,本地金融人才很多都已回港。

「误解要澄清 新机会要解释」
他又指出,今年金发局有三项重点工作,以及要认清香港的value added(增值),现时首要是推广及宣传香港,「在过去数年,朋友少见了,手要握返,饭要食返,面对面谈笑风生要做返,误解要澄清,新机会要解释」,所以有好多工作要做。

其次,思考世界局势的改变,是否可调整香港策略,目前世界面对通胀、地缘政治及能源危机等问题,这是一个时机让金发局做一个研究或讨论。最后,他指在大格局的改变下,「是否大声疾呼做绿色金融,乜嘢同绿色金融有关都做」,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样地,香港作为财富管理中心,未来1或2年是否可细化或专攻某些领域,以及解决痛点,亦需要研究。

狮城专注家办 港金融全方位
对于香港与新加坡竞争,他认为对比香港人,新加坡的有识之士更清楚「新加坡可以争到乜、争唔到乜」,反而港人好敏感,有时态度可以从容一些,因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市场,不只是卖服务。中国、韩国及日本等亚洲经济体邻近香港,而香港的股市及私募基金量均较新加坡多数倍。

他赞扬新加坡的有识之士「非常叻」,新加坡集中做服务,行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的路线,即是不会发展IPO(首次公开发行),亦不会主力发展私募基金,而是集中做家族办公室,在该环节上与香港的竞争较大。他强调,新加坡从来不走一条全方位的金融发展道路,而香港则是全方位与国际竞争。

流失人员大部分已回港
本地人才流失方面,他称「以前有咩流失都好,已吸引返嚟㗎啦,又解释之前做deal(交易)的人才并没有流失,「做炒(trading desk)」的流失都不太严重,只有1至2家大行借机会减低成本,将其炒楼的人员重新配置。他指出,当局由始至终最紧张的是一些区域性的工作,例如「区域性主管(Head of Asia)」,因为人人都想近「中央」,可吸引一层层的工种。不过,好兴幸绝大部分部门及区域性主管的调走只是暂时性,很多都已回港。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