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蓝图出台 明年推慢性病共同治理计划 卢宠茂︰市民要长啲命、迟啲病

2022-12-19 17:46

政府公布《基层医疗健康蓝图》,计划明年第二或第三季推出「慢性病共同治理计划」,市民可以透过「一人一家庭医生」和跨专业公私营协作模式,在《基层医疗名册》寻找家庭医生,便可取得政府资助治理慢性病,当局会先针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推出试行计划。

医务衞生局局长卢宠茂表示,本港人口老化令慢性病增加,估计10多年后,由目前220万名慢性病患者,增至300万,公营医疗体系将不胜负荷,因此医疗体系必须改革,才能做到「长啲命、迟啲病」,提升健康寿命。

政府公布《基层医疗健康蓝图》。陈极彰摄
政府公布《基层医疗健康蓝图》。陈极彰摄
《基层医疗健康蓝图》记者会。陈极彰摄
《基层医疗健康蓝图》记者会。陈极彰摄
《基层医疗健康蓝图》记者会。陈极彰摄
《基层医疗健康蓝图》记者会。陈极彰摄
医务衞生局局长卢宠茂。陈极彰摄
医务衞生局局长卢宠茂。陈极彰摄
医务衞生局副局长李夏茵。陈极彰摄
医务衞生局副局长李夏茵。陈极彰摄

成立基层医疗署

蓝图提出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管理,成立基层医疗署,管理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质素和标准,当局亦会整合资源,鼓励将长者医疗券用于预防疾病。李夏茵表示,措施包括长者要使用至少1000元医疗券于预防疾病和管理健康等用途后,《施政报告》提出增添的500元才会自动发放到户口。

卢宠茂表示,本港是全球人均寿命最长的地区,随著人口老化,慢性疾病也日益普遍,预计10多年后,慢性病患者会由220万人,增至300万人,占人口3成7。卢宠茂指,目前医疗体制「重治疗、轻预防」,公营专科服务占整体医疗开支约8成,而基层医疗开支只占不足2成,慢性病患如不及早发现和治疗,或会恶化,公营医疗体系将不胜负荷,专科门诊轮候时间亦会持续上升,因此医疗体系必须改革,才能做到「长啲命、迟啲病」,提升健康寿命。

医务衞生局副局长李夏茵指,高血压和糖尿病约一半患者为隐性,每3名患者,就有1人有并发症,如及早发现和治理,患者可避免出现并发症,亦可减少医疗负担。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去到2039年,可能要改为三人同行,必有一老或必有一病,大概一半的糖尿病和血压高的病人是隐性的。」

陈浩元摄
陈浩元摄
陈浩元摄
陈浩元摄
陈浩元摄
陈浩元摄
陈浩元摄
陈浩元摄
陈浩元摄
陈浩元摄

医衞局:及早找出不知自己患病者

李夏茵又指,计划收费会参考以往经验,包括「公私营医疗协作计划」,她举例如果市民现时未知自己有无糖尿病风险、年龄45岁以上、体重过高,就可以透过共同治理计划得到跨团队、跨专业服务,除了家庭医生,亦会有营养师、护士、物理治疗师等。

她指「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计划」不是想分走病人,而是希望及早找出不知自己有病的病人,提高他们对身体状况的意识,及早医治。

她又指,目前本港有约1.5万名医生,《基层医疗名册》就有约2600人,不希望人手问题窒碍基层医疗发展,相信推出计划后会有更多医生加入。

梁卓伟料收费与公营医疗分别不太

基层医疗健康发展督导委员会召集人梁卓伟表示,相信市民参与「共同治理计划」所支付的医疗费用,与在公营医疗系统接受相同服务,差价不会太大。

范鸿龄 : 有助减轻公营医疗的压力

医管局表示,会全力配合政府推动基层医疗的政策方向,以应对本港面对人口老化、慢性疾病日益普遍及医疗服务需求增加带来的挑战。医管局主席范鸿龄称,有关蓝图为有助提升以地区为本、家庭为中心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该局支持医务衞生局将治疗为主、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体制格局,转为以预防为重、以社区为中心,有助进一步加强香港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和减轻公营医疗的压力。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

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