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通关名额供不应求 厂商IT界冀尽快加推

2021-12-21 04:47

本月中港府推出港康码,至今逾60万人登记,但一直未披露通关细节。资料图片
本月中港府推出港康码,至今逾60万人登记,但一直未披露通关细节。资料图片

中港两地通关在望,「港康码」登记人数已逾60万,有传在通关初期,每日限额1000至3000人,以公商务人士优先,惟在内地从商的港企数以10万计,除了工厂生产,亦包括法律、IT等行业,配额显然供不应求。临近年尾,多名厂商直言,急需北上向供应商找数,以及处理商业纠纷及内部事务,形容已经「拖无可拖」。为加快分配限额,有业界建议港府参照工贸署等现有数据,按缓急先后向港商发放配额,同时设立机制,让剩馀配额转移至其他界别,尽量减低分配不均情况,并陆续增加每日限额。 

近日多名本港官员陆续北上,与内地政府商讨陆路通关细节,以及两地健康码对接,预计最快于本月底前正式通关,据悉中港两地仍在商讨熔断机制。在通关初期,外界预测每日限额只得1000个,但有消息人士透露,有关名额已上调至约3000个。据悉,通关配额将以公商务人士优先,但考虑到人道理由,有急切需要人士也将纳入优先之列。

年尾赶出粮找数 恐要轮候逾年

在内地有业务的港商均认为,每日通关限额太少,忧虑需轮候多时,才能回到内地。在深圳、珠海、东莞等地开设机器制造厂的港商邓先生形容,现在是77年以来最严峻时刻,「疫下两年完全返唔到去内地,现在遥控管理五间厂好头痛。」目前已有逾60万人申请「港康码」,如每日只有一千名额,他直言:「要等500日先轮到自己,北上遥遥无期。」

香港中小微企联合会会长佘继标指出,现时有1千多名会员经营中港两地小型商贸,不少小微企商户在来货及货运上都遇到困难。随着「港康码」申请人数突破60万,他预料很快突破百万大关,即使当局提高配额至每月10万,亦要分10个月才能疏导轮候人潮。

邓先生续说,现时正值年尾,公司很多事务待办,如审批新产品的设计及未来发展策略等。他指,现时虽已派驻港人主管,但一些日常管理已出问题,加上受停电等突发事件影响,需要临时赶工,内地员工管理安排屡出混乱,故一直希望能回内地亲自督师。临近年尾,香港中小型企业联合会永远荣誉主席刘达邦亦指,厂商均需赶于过年前向供应商找数,以及处理发放双粮、花红及升迁问题,「要看工人的工作表现,与负责写报告的同事会面。」

渔农养殖业难控品质 商业纠纷拖无可拖

香港中小企协会创会会长佘继泉指出,现时在珠三角地区至少有20多万港商营商设厂,港商每次回内地厂房视察,至少带一名经理及一名品质管制人员,一次行程已消耗3个名额,「一日1千个,少到离晒谱,一日1万个都唔够。」他表示,一些在内地经营养鱼场、养鸡场及蔬菜种植场的港商,因无法北上视察,影响到货品质素,以其在韶关开设的养鸡场为例,原本标榜多肉但不肥的有机走地鸡,近期的批次明显变差。

香港各界商会联席会议秘书长沈运龙认同,过去两年受疫情影响,不少港商只好一直拖延处理内地业务,「其实做厂好多事都要当面处理,尤其是一些商业纠纷。」他形容现时已「拖无可拖」,内地公司的事务及发展,都需要尽快北上处理,故他知悉,大部分本地厂商已申请「港康码」,以便通关消息后,可随时回内地。

IT业日需300名额 法律界倡设限额转移

除了厂商,IT业界亦期望尽快北上发展。香港创科发展协会主席陈迪源指出,不少行内人需跨境上班,如居于新界,每天过关到内地上班,加上在疫情下延迟到内地扩展的初创,他粗略估计,通关初期每日要300个名额,才足够IT业界使用,「单单是大湾区就业计画,已有3成人为IT人员。」
  
内地业务不时需要法律人才,处理商贸法律问题,香港与内地法律专业联合会会长陈晓峰直言,疫情下本港律师难以如常回内地,协助客户处理商业纠纷、集资上市等事务,难免流失一部分客人。他续说,对于一些新晋律师而言,因欠缺到大湾区发展的机会,其优势亦被削弱,故他认为,法律界同样对通关有急切需求。他期望,政府按优先次序发放配额,可平衡各方需求,如设立机制让未用尽的限额,转移至其他界别使用。

特首林郑月娥曾指,通关后的配额难以采用计分制作审批,故令外界推断将沿用「先到先得」方式批出配额。澳门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昨日也透露,港澳放宽通关初期的限额将会采用先到先得、网上报名的方式,如有急病、奔丧等原因将先批准,模式与去年澳门与内地放宽通关类似。

商会可协调筛选  每星期检讨名额

刘达邦指出,有关做法将令各界「争崩头」,但以抽签形式,未必可让有急切需要的业界北上,故他建议,港府参考过去1年工贸署批出的豁免认可,配合出入境数据,按缓急先后向港商发放配额,「既然政府之前已有特惠措施,用现有数据,让这些人先行,困难应该不大。」沈运龙亦认为,港府可动用不同商会之力,由各商会协助筛选,让有急切需要的会员先行到内地处理业务。

立法会批发及零售界议员邵家辉称,理解每日1000个名额可能顾及防疫,但指绝不足够,建议通关后每星期检讨一次,若没有影响疫情,第二星期增至3000,之后再逐星期检讨,若情况理想再增加2至3倍,希望农历新年前全面通关。

不过,随着新变种病毒Omicron在全球各国急速扩散,传染病科专科医生梁子超表示,中港两地将面对重大的输入压力和风险,故通关前港府要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避免感染个案由外地或内地传入。他建议,当局在正式通关后两星期检讨安排,若未出现个案,才放宽通关限额的人数。

记者 林紫晴 关英杰
原文刊《星岛日报》「每日杂志」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