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显示DNA端粒长度可用于预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衰退

2021-12-09 13:36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马青云教授。 资料图片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马青云教授。 资料图片

中大医学院内分泌及糖尿科团队,联同悉尼大学和西悉尼大学合作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一种DNA特性可用于预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衰退的情况。研究人员跟进了逾4000名2型糖尿病华人患者的个案长达14年,是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型、最详尽及跟进时间最长。研究详情已于医学期刊《Diabetologia》上发表。

中大团队指,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是导致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这种并发症在亚洲人当中非常普遍。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一直致力寻找有效的生物标记,希望能够及早找出具较高风险并发末期肾衰竭或肾功能急速衰退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于早期作出干预。端粒是每条DNA的末端部分,包含着重复的基因编码,并且会随着细胞分裂而愈缩愈短。DNA端粒缩短与重复的基因编码流失相关,象徵细胞衰老。中大医学院内分泌及糖尿科团队于2020年公布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已经证明DNA端粒缩短是有效的生物标记,能够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中大团队指,是次研究中,分析了4085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DNA数据,这些数据来自1995年成立的「香港糖尿病登记资料库」。研究人员从患者白血球中提取DNA,量度他们于基线(即加入研究时)的「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并跟进这些个案逾14年。结果发现564名在此期间并发末期肾衰竭的患者,他们在基线的「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相比没有并发末期肾衰竭的患者较短。

结果指出,564名并发末期肾衰竭的糖尿病患者,基线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单位)为4.2;3,521名没有并发末期肾衰竭的糖尿病患者,基线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单位)为4.7。

团队指,由中年开始,因为正常衰老,一般人的肾功能指标「估算肾小球过滤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会由基线值每分钟约100毫升,每年下跌1%。一般糖尿病患者的eGFR则会以两倍速度下降。当eGFR跌至低于每分钟15毫升,便属于末期肾衰竭,需要接受透析治疗。

今次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每缩短一个单位,出现末期肾衰竭的风险则增加20%。调整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和基线时的肾功能)后,这种关联仍然十分明显。此外,基线「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较短的患者,他们的eGFR以每年超过4%的速度急速下跌,反映其肾功能于10年间丧失了40%。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内分泌及糖尿科主任(学术)马青云教授表示,除了传统的风险因素外,新发现反映DNA端粒长度可作为生物标记,用于识别具有末期肾衰竭和肾功能急速衰退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进行个人化和较高强度的治疗。早期干预和治疗有助减慢糖尿病患者肾衰竭的速度,并可避免情况恶化为末期肾衰竭。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讲座教授兼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创所主任陈重娥教授指,高质素的数据库、生物样本及研究方法,为统计分析提供充足的支持,以证明DNA端粒长度在预测患者出现如肾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上,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陈重娥指,糖尿病是「沉默的杀手」,在传统风险因素以外找到能够准确预测相关并发症的生物标记,有助为病人提供更有效的个人护理,降低住院率、残疾率和过早死亡的风险。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