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建屋量能否达标 还看政府魄力

2021-12-09 04:30

  港府公布最新《长远房屋策略》,未来十年公营房屋供应量超出预期,表面看是好消息,但实际上却不容乐观,因供应量大多集中在后五年,且主要来自新发展区,若沿用当局过往事事跟足程序做,收地和将生地变成熟地以龟速进行,动辄需时十多年,最终恐难达标。当局若真的想建屋达标,须拿出无比魄力,尽快对造地程序拆墙松绑,并加强推动私人参建,多管齐下,确保市民上楼有望,才可以提升社会凝聚力。

  造地拆墙松绑 落实阻力挑战大

  运房局昨天公布长策周年进度报告,未来十年总房屋供应目标为四十三万伙,按公私营房屋供应七三比计算,公营房屋目标为三十万一千伙,私楼目标为十二万九千伙。当局已觅得三百五十公顷土地,可建三十三万伙,超出长策目标,并准备好一百七十公顷地可建十万伙私楼,再加上市建局和私人发展项目,有信心在未来十年满足十二万九千伙目标。

  骤眼看,长策中的公营房屋供应连续两年达标,但细看数字却令人感到忧虑,因三十三万个单位中的三分一集中在头五年落成,馀下三分二单位集中在后五年,呈现「头轻尾重」格局,加上三成九供应是来自新发展区、两成半来自棕地和房委会工厦,都涉及改划土地用途和收地,审批需时,还牵涉赔偿谈判和对棕地作业者的安置等问题,期间可能遇到无法预估的变数,随时拖宕造地过程,令后五年的公屋供应量达不到预期。

  政府相关部门过往做法,是事事依足程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免被指利益输送,结果土地改划要举行多轮公众谘询,让一些反对组织不断重复提意见,拖延审批。即使当局已表明会修例简化改划审批程序,并降低新界祖堂地的转售门槛,希望能拆墙松绑,但仍停留于概念阶段,如何落实未有准则。因此政府有必要尽快启动修例,才能让相关部门可简化程序,压缩生地变成熟地的时间。

  至于收回棕地的最大阻力,是如何安置棕地上的作业者,因他们最关注的并非赔偿金额,而是未来营生问题,要顺利收地,当局须突破阻力,解决他们要先安置后收地的诉求,如何尽快落实安置相关作业者,将是重大考验。

  此外,当局在过去十年为了在有限土地资源上能多建房屋,只追求数量,结果少于二百尺的纳米单位愈建愈多,并将部分公屋转作绿置居出售,希望可吸引公屋户购买,从而腾出单位让轮候人士上楼,但由于单位面积小,以致滞销,资源错配。纳米楼备受诟病,港府早前表示正就限制私楼单位最低面积展开研究,但自己也兴建纳米公营房屋,自相矛盾,也须检视相关问题,以免住得细的问题持续下去。

  加力推地产商 释地建屋纾民困

  本港并不缺地,发展商坐拥逾一千公顷闲置农地,如何让对方释出农地建屋是项重大挑战。港府去年五月推出土地共享先导计画,至今只获五宗申请,须继续想方设法推动发展商参与,正如特首林郑月娥早前强调,香港已进入新时代,即官商合作建设,营商能赚钱,市民有好生活,政府有为配合。新世界旗下的房社企日前主动提议捐出农地搞私人居屋,是一项崭新尝试,当局须认真研究其可行性,为资助房屋供应增加多一个选择,既可促使发展商履行社会责任,又可藉此倒逼政府提高公营居屋的质素。

  住房难是困扰香港民生的最逼切问题,政府难得觅够地建未来十年公营房屋,但必须拿出决心、魄力和执行力去克服造地建屋缓慢的阻力,并推动发展商释出更多农地建屋,让市民「上快啲、住大啲」得以落实,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