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产大闸蟹响头炮 地质师盼拓港碳交易

2021-11-22 03:49

地质师陈式立牵头成立生态科技公司,盼能活化鱼塘及养殖港产鱼虾蟹。受访者提供
地质师陈式立牵头成立生态科技公司,盼能活化鱼塘及养殖港产鱼虾蟹。受访者提供

港产大闸蟹成功量产,地质师陈式立功不可没。长年在外寻找矿物,他见尽各地风土人情,对养殖种植技术略知一二,但从未想过成为「养鱼佬」。疫情下不如以往经常出差,让他有时间思索香港生态保育之路。眼见雀鸟栖息的鱼塘水体减少,陈式立先从保育鱼塘入手,胆粗粗与友人于今年初筹组公司,应用科技试养鱼虾蟹。创业从来不易,面对难关阻挠,他总是沉着应战,「试过雪崩、山泥倾泻,我差点连命都无,没有事是做不到的。」量产大闸蟹只是第一步,在港建构碳交易体系,始终是他最大的愿景。

每逢秋风起,便是大闸蟹的季节,今年港人多了一个本地蟹选择。走到上水,河上乡一处有个水产养殖中心,饲养着大闸蟹、小龙虾及宝石鱼,鱼虾蟹一应俱全。这个地方,由地质师陈式立牵头成立。

擅长勘探矿资源 同时涉足保育

「疫情时我从非洲飞回来,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便开始想,自己在香港可以做些甚么。」陈式立以往经常出差,周游列国勘探矿资源,过去十多年未曾留港超过两星期。他忆说,当时社会环境十分悲观,作为香港人,很想尽一己之力,作出正面改变。

早在大学时期,他已对生态保育感兴趣,希望自行举办生态游,于是登门造访生态游踪,与时任领队之一的程诗灏(Ken)见面,之后共同创办生态教育及资源中心,「那时开始上山下海,看看香港、全世界不同地方的生态环境,去做保育、生态教育的工作。」

身为地质师,同时从事保育,陈式立的双重身分曾招人话柄,「好多人都会说,我做开采与保育相违背。」但他心中早有答案:「手提电话蕴含的金属,都是由矿物资源组成,问题是你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目击矿工乱采矿 决推绿色开采

谈到初入行做地质师的经历,陈式立兴致勃勃。港大地球科学系毕业后,他第一份工作是到西藏开采,练得一身野外求生技术,「成个喜玛拉雅山我都走遍,骑毛牛、爬雪山去到6千米。」后来转移到新疆工作,他忆说,到埗后第一件事是找地方紥营,既要邻近水源,又要避过狼群出没之地,「因为我骑马返工,所以要买马养马,都几过瘾。」

除了大江南北,陈式立的足迹也遍及中亚、非洲各国,「除了南极,其他地方我都去过。」他曾目击发展中国家的矿工,以既污染又原始的方式采矿,「他们用水银及徒手淘金,燃烧时水银又会变成气体,被人体再吸入,所以他们的寿命比较短,40几岁就过身。」这令他更决心推动绿色开采。

不过,推动改变从来不是易事,即使陈式立想到用溴替代水银,却难以说服矿场或当地居民作出改变。他却豁达面对,「这一刻失败,只是未能做到。这条路行不通,便行另一条路。」于是他想到借助外力,与国际知名的工程企业合作推广,最终被部分国家接纳采用。

创「地球知源」 教刚果人养殖

2014年陈式立创立非牟利组织「地球知源」,改变开采方式以外,亦花时间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有次他到刚果(金)进行开采工作时,发现当地土壤肥沃,于是邀请内地专家前往,教当地人种植,甚至协助他们以物换物,「他们卖完金之后,都要拎钱去买大米,其实可以直接种来吃。」协助当地人学习种植、养殖、建屋铺路,也令他有机会接触到各类技术。

但他未曾想过,回港后这些技术竟可大派用场。「我们平时影相,影下啲雀,发觉如果不保育鱼塘,当芦苇草愈生愈高,水体会愈来愈细,就觉得我们要做啲嘢。」今年初成立的生态鱼虾蟹科技有限公司,他笑言,这只是一晚下来的决定,「有一晚我与Ken坐下来,倾了一晚,第二日便决定养大闸蟹。」

由建设鱼塘、招募渔民及塘主,以至选择饲料,陈式立都参与其中,「大闸蟹不止是摆在这里,喂东西给他们就可以。要斗便宜并不能够,一定要从食物安全出发,始终是香港品牌,大家会较有信心。」为减低碳足印,团队亦与本地厨馀厂合作,将回收而来的三文鱼等厨馀,打磨成粉后混入蟹粮,「希望活化鱼塘后,令厨馀回收多一条出路。」

环保产业亦可财务持续

团队成功养殖出数十万只港产大闸蟹,这成果却招人妒忌,网上甚至有人恶言相向,一向情商高的陈式立一笑置之,「俾人闹,但起码有人知、有人讲。」创业之路总不能一帆风顺,但他总是沉着应战,因为他四出开采时,经历不止一次山泥倾泻,有次他全身只得头部未被埋没,在烈日当空下「乾煎」,「我跟自己说,与其惊住死,不如冷静一下、深呼吸。试过雪崩、山泥倾泻,我差点连命都无,没有事是做不到的。」

对陈式立来说,养港产大闸蟹只为了打响头炮,下一步需再推广更多港产养殖的鱼类虾类,他更希望亲自证明,环保产业本身亦可做到「财务可持续」,「社会要讲可持续,好现实地要搵到钱。我唔锺意摊大手板,叫人俾钱我搞环保,所以就不断想方法。」渔业青黄不接,故他期望吸纳新血,「如果仍停留在传统方法,叫新人执下鱼塘,讲真吸引力真的不够,所以需要有新经济、新模式。」

长远而言,陈式立期盼在港推动碳交易,将环保产业与新兴经济结合,「民以食为天,希望由食物开始推出,之后扩展至其他日常生活范畴,都可以量化成碳信用,让不同阶层的人参与环保。」

记者 林紫晴
原文刊《星岛日报》「每日杂志」

地质师工作让陈式立接触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增广见闻。 受访者提供
地质师工作让陈式立接触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增广见闻。 受访者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