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管局为挽人才 退休料延至65岁

2021-09-13 05:30

■范鸿龄表示,医管局有具体措施应对医生人手流失问题。
■范鸿龄表示,医管局有具体措施应对医生人手流失问题。

  (星岛日报报道)医护出现移民潮,虽然港府修例引入海外医生,惟修例成效存疑,本港医疗制度亦不能只依靠海外医生支撑。医管局主席范鸿龄表示,针对近月公立医院医生人手流失问题,医管局有具体措施酝酿中,希望可在本月二十三日的医管局大会中通过,并将于当日向外公布。据了解,为挽留人才,医管局早前开始着手研究将员工退休年龄由六十岁提高至六十五岁。

  范鸿龄早前六月时已预告,当局将积极推动长远措施,增加同事归属感,拟于下半年开始谘询,明年前落实,料涉及晋升机会和员工福利等,细节有待公布。他当时又指,大部分同事的退休年龄为六十岁,考虑到他们的健康情况仍然良好,认为可探讨退休年龄灵活性,但财政上需可持续负担。

  相关长远措施近日似乎终有眉目,范鸿龄昨表示,针对近月公立医院医生人手流失问题,医管局有具体措施酝酿中,希望可在下周三的医管局大会中通过,并将于当日向外公布。至于政府计画修例容许非本港永久居民的专科医生可以申请来港,他直言欢迎相关安排,但难以评估吸引力,又指需要与食衞局及医专商讨如何增加培训名额。

  医管局行政总裁高拔升昨亦在网志中表示,要解决专科门诊每年服务七百五十万人次及每年不断增加超过八十万的新症病人,局方有需要优化服务模式和增加人手等多管齐下,确保病人得到适切治疗。他表示,医管局会理顺专科门诊的运作流程和优化轮候模式,如引入跨专业团队的「综合诊所」,由医生领导跨专业团队,加上资深护师和专职医疗人员等,因应不同疾病制订临牀服务流程,分别参与不同的治疗阶段。

  另外,医管局在本月开始扩展「公私营协作计画」,引入「共同医治模式」,邀请病情稳定的内科专科门诊病人,于私家医生诊所覆诊、配药及进行所需化验,稍后更会进一步推展至骨科病人。局方亦会从多方面增加医生人手,包括透过退休后重聘计画、特别酬金计画和聘请兼职医生,亦会支持食衞局倡议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大方向,希望透过地区康健中心和公私营服务单位,提供全面的基层医疗家庭医学服务。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