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部署推疫苗健康码 除口罩场所先行 专家:须量度抗体水平

2021-09-09 03:52

港府最近多次指,一旦出现第五波疫情,将推行类似健康码的措施,市民须接种疫苗才可进入指定处所。资料图片
港府最近多次指,一旦出现第五波疫情,将推行类似健康码的措施,市民须接种疫苗才可进入指定处所。资料图片

环球疫情反覆,变种病毒随时袭港,港府最近多次放风,一旦香港出现第五波疫情,将参考外国做法,推行类似健康码的措施,市民须接种疫苗,才可进入指定处所。翻查多国实施相关措施情况,发现限制措施主要以室内场所或大量人群聚集活动为目标,有医生认为健康码应针对食肆、健身室等须脱下口罩的场所。然而,有专家认为健康码优待已接种疫苗市民想法经已过时,因肆虐全球的Delta变种病毒,即使已接种两剂疫苗,也有感染机会,如港府执意推行,须为市民量度抗体水平,方能减低病毒爆发风险。 

随着本港已接种首剂疫苗的人口超过6成,社会要求放宽社交距离及通关的诉求强烈,惟一旦通关,变种病毒将随时杀入社区。行政会议成员林正财上周表示,如果本港出现第五波疫情,有机会推行类似健康码措施,市民进入食肆或运动场所等地方,需要使用健康码,以平衡疫情对社会、经济及民生的影响。公务员事务局局长聂德权上月底亦表示,不排除日后要打针才能进入指定处所。

以国通行证适用于旅游点

过去港府为控制疫情,制定《预防及控制疾病规例》,规限餐厅入座人数及营业时间,并要求健身中心、美容院、夜总会等处所不能营业。如日后要求市民须使用健康码,才能进入以上处所,是否足以达到控制疫情的效果?

翻查资料,不少地区在解除社交距离措施后,均有引入疫苗通行证的措施,以色列早在二月推出绿色通行证(Green Pass),使用地点除了餐厅、健身中心等地方,亦适用于旅游景点等多人聚集的地方,相关做法获法国采用,并引申至大型商场等地点。相比之下,美国纽约市上月中推行的健康通行证,使用地点仅限于室内场所,旅游景点纵然有人多聚集,因处于室外,则不在此限。

新加坡室内场所限人数

上月宣布与病毒共存的新加坡,虽然已大幅度放宽社交距离措施,但仍有一定限制,如戏院、现场表演、展览及体育活动,如观众已接种疫苗,容许入场人数可由50人增至1000人,食肆可供5人一枱入座,未打疫苗者须接受检测。至于内地,部分省市已实行健康码与疫苗接种记录的「二码联查」,以南昌市为例,即使进入地铁、医院等地方,也要出示证明才可通行,否则需要登记身分证、住址等资料。

医学会传染病顾问委员会联席主席曾祈殷认为,本港一旦推行健康码措施,市民进入后会除下口罩的场所如食肆、酒吧、健身室等,将会首当其冲。基于防疫角度考虑,曾祈殷估计,受影响的场所不会太多,进出商场、公共交通工具等人流密集的地方,短期内也难以受到健康码管制,「因为执行时会有好多争议,例如进出甚么场所需要用健康码、甚么场所不需要。如果连戴住口罩搭车都要用健康码,很可能引起社会骚动。」

多国设疫苗以外替代措施

以色列、法国、美国纽约等地,推出健康通行证时,亦有接种疫苗以外的替代措施,包括容许以快速抗原测试或核酸检测取代。曾祈殷坦言,防疫措施只是相对性,难做到百分百有效,故他认为,外国要求国民进出特定场所之前须先进行检测,比起不做任何措施仍有用处。但他提醒,提前检测需视乎有关检测方式是否有效,亦要预视有假阴性的风险,「就算提前48至72小时前做检测,亦难保检测者在检测后至入场前会否中招。」

去年港府「放风」日后或推出健康码作日常出行时,引起民意反弹。曾祈殷表示,健康码虽可助控制疫情,港府若要推行也需看准时机,以法国为例,推出健康通行证之时正值疫情爆发,「如果无社区个案时推行,只会扰民。」他又认为,政府亦需让市民明白,就算已打针都不代表不会受感染,以现有数据来看,已打针只能减少重症,故他建议,政府推行健康码前,要研究如日后补打第三针,在感染控制方面的作用,「现时有一撮人在医学上不适合打针,包括打完一针后有副作用的人士、未到接种年龄的小朋友等,政府要考虑他们的情况。」

或需配合第三针或新疫苗

港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认同,健康码如以疫苗接种记录为基础,政府首先要搞清楚市民接种后的抗体情况。他引述港大7月发表的抗体研究指,已打两针复必泰疫苗的抗体,较科兴疫苗接种者高出9倍,加上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水平,会随时间下降,故他认为港府有需要为市民测抗体,以掌握大众打针后的中和抗体水平。

不过,呼吸系统科专科医生梁子超认为,健康码要成功控制疫情,前提是疫苗有效令接种者不受感染,惟目前即使已接种疫苗均会感染Delta变种病毒,如本港日后采用健康码,将错失堵截传播链的关键时期,令本港疫情难以断尾,「法国、以色列最近也疫情失控,证明健康码概念已经守不住,即使香港放弃清零,但长者接种率低,疫情爆发会令医疗系统崩溃。」他认为除非第三剂疫苗有效对付变种病毒,或药厂研发出新配方疫苗,否则健康码难有成效。

记者 林紫晴 郭增龙
原文刊《星岛日报》「每日杂志」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