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一师难求」 体院健儿有伤难医 倡善用公私营资源 采实报实销制

2021-08-24 03:03

羽毛球港队代表谢影雪曾提及,在体院要「抢」物理治疗师及按摩师。
羽毛球港队代表谢影雪曾提及,在体院要「抢」物理治疗师及按摩师。

港队代表于东京奥运成绩亮丽,背后的训练点滴随即披露于众人眼前,羽毛球代表谢影雪谈到在体院要「抢」物理治疗师及按摩师,一语道破运动发展初见成果下的真象。业界人士透露,体院的运动物理治疗师缺乏晋升阶梯,难与市场竞争,而且治疗师不时需随队外出训练或参赛,「无新冠疫情时,近一半物理治疗师都随队离港。」僧多粥少,日常所需的治疗与纾缓变相成为奢侈品。有学者认为,最理想是每个专项有固定跟进的治疗师团队,切合各项目需要之馀,与运动员建立互信关系,亦有助提升运动员表现及治疗效果。 

对精英运动员而言,高强度训练较易造成劳损,故他们需经常接受按摩放松肌肉,如有伤患则由注册物理治疗师跟进,惟有运动员直指两项服务人手不足需斗「抢」,引起社会关注体院的支援配套。据悉体院现行的物理治疗师编制,已由以往少于10人增至12人,不过有知情人士指仍未能满足需求。

曾在体院任职逾10年的运动专科资深物理治疗师周康伟指,精英运动员如有伤患会由物理治疗师跟进,若想令肌肉尽快恢复,可由按摩师辅以手法治疗,助其复原并再接受高强度训练。

中大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系主任容树恒教授每周会到体院义诊,「体院特色是较多劳损性运动创伤,不严重但会影响训练成果。」诊症期间物理治疗师在旁听取医学意见,并会担任桥梁角色,就治疗方案与其他专业人员,例如体适能教练作沟通。

专责治疗运动员的物理治疗师须有相应专业知识。周康伟透露,注册物理治疗师可修读运动专科物理治疗,接受一年训练,当中又以澳洲相关课程认受性位列全球之首,不过他直言,现时体院聘物理治疗师未必重视上述学历,「有时会请资历浅、少经验,甚至无相关学历的人,质素可以相当参差。」

现时体院有数百位精英运动员可享用物理治疗服务。周坦言,有运动员称难预约物理治疗服务是事实,因运动员会偏向选择质素较佳的治疗师,变相令可选的时段大为减少,「有治疗师无人预约,即使预约了,有关治疗亦未必帮得上忙。」他促管理层正视治疗师的质素问题。

不过,香港运动医学及运动科学学会委员邝凯恒认为,个别运动员有偏好的治疗师亦无可厚非,「始终长时间相处,会更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及需求,物理治疗师亦要与运动员及教练就训练方法沟通,换上另一个人之后,跟进情况未必理想。」

此外,待遇及前途亦是物理治疗师的关注重点,周康伟于2014年正因待遇问题离开。据他了解,自数年前体院更换管理层后,对物理治疗师的重视有增加,以往为人诟病的缺乏晋升问题,现已获增设一层晋升阶梯。

不过在薪酬方面,周康伟指体院无跟从公营机构如医管局的薪级表制度,每年只按通胀调整薪金,跑输大市。他知悉有一心留在体院服务的物理治疗师,不惜多次离职再重新应徵,才可获加薪机会。周形容,体院制度俨如惩罚服务年期较长的人,并无机制留住有经验的员工。虽然近年管理层已将物理治疗师薪酬大幅上调五成,不过流失率仍未止,他估计或因外面的市场较体院吸引,与待遇问题有关。

除了待遇不足,运动物理治疗师的工作性质亦难以挽留人才。曾担任网球员物理治疗师的魏志荣坦言,一旦跟随运动员出赛,至少也要离港个多星期,「就算不离港,运动比赛一般会在星期六日,或者晚上进行,如果有家庭的话,好难一直付出这些时间。」注册物理治疗师周锦浩估计,目前行内只有不足200名具相关资历的运动物理治疗师,难以应付需求。

据了解,今届东京奥运代表团有4位随团物理治疗师。容树恒指,随队出赛或训练亦会加剧人手短缺,「如奥运期间走几个(治疗师)、全运会又走几个,有时某队伍去外国集训数个月,也带走一位治疗师。」周康伟补充指,「正常没有新冠疫情时,接近一半物理治疗师都随队离港。」

对运动员而言,更理想的做法是每个体育项目都有相应的物理治疗师专门跟进。理大康复治疗科学系副系主任符少娥教授解释,不同体育项目有各自的顽性劳损,运动物理治疗师需熟悉该项目的特性,按其需求制订预防受伤及治疗方案。

容树恒补充指,若由指定的物理治疗师专门跟进,建立与运动员及教练的互信,将更事半功倍:「治疗师要熟悉运动员以往病历、运动特性甚至个人性格,需互相沟通,若治疗师年资较浅,加入团队后或需时适应。」

就此,体院回覆表示,运动员治疗需求和支援能力是相对性的,需要优化现有人手工作时间安排,配合运动员训练时间,增加运动员训练后高峰时段支援能力。

体院的物理治疗「一师难求」
体院的物理治疗「一师难求」

除了现役精英运动员外,二三线尚有很多正力争上游的健儿,以及较年轻的青苗。注册物理治疗师吴俊霆表示,不时有正参与选拔入港队的运动员前来求诊,知悉其资金紧绌,他偶会收取较低廉诊金,但他认为应善用整体资源,「体院得几个治疗师,但外面私家及医管局有数千人手。」他建议采实报实销做法,设每年治疗上限,让有潜质、有需要的运动员可尽快接受治疗。

邝凯恒亦指出,非全职运动员未能使用体院的物理治疗服务,健康情况更令人担忧。她与多名运动物理治疗师准备与体院沟通,了解如何配合运动员的治疗需求。

有学者认为,体院发展多年始交出成绩表,应具前瞻性思考将体院升级转型,如参考海外做法加入运动科学元素,长远在学术上有贡献。

容树恒指,体院由银禧体育学院年代发展至今,集中在培训及治疗运动员,但长远应再升级转型,培训运动科学人才,他举例指日本国立运动科学中心与大学教授合作,发展运动医学与科学,国际学术地位高,而卡塔尔政府则大洒金钱建成阿斯佩塔尔中心,向各地人才招手,已发展成全球居首的精英运动医学机构。他认为政府既期望本地体育「专业化」,就不应满足于现况。

东华学院医疗及健康科学学院副教授郭慧良则提到,本港运动科研资金相对欠奉,有时做小本研究,只能用外国运动员的数据,但外国人与本地运动员的体型及体质始终有不同,或影响爆炸力、肌耐力等数据结果。他称当局倘增拨资源,可用作收集港人数据,亦有望引入更精准的测量仪器,在做步姿、重量分配等测试时获取更准确的数据分析,助设计更佳的训练课程。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