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监管虚币震撼业界 交易平台首当其冲
2021-06-16 06:52
比特币价格近月大幅波动,引起公众关注其投资风险,财库局拟要求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须取得证监会牌照,并只限专业投资者参与。业界认为,审核投资者身分做法,与加密货币高私隐度的特性背道而驰,削弱投资者参与诱因,导致加密货币相关公司另觅亚洲基地,打击本港正蓬勃发展的金融科技行业。目前不少未达专业投资者门槛的「散户」,已涉足加密货币交易,业界预计散户将转投场外交易市场,甚至要光顾愿意冒违法风险、总部设于外国的非正规交易所,一旦涉及骗局亦难以规管,风险大增。记者 林紫晴 郭增龙
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去年底,就监管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的发牌制度进行公众谘询,并在五月公布谘询总结,建议服务提供者须向证监会申请牌照,并只可向专业投资者,即拥有八百万元以上投资组合的人士提供服务。综合业界的解读,如建议付诸实行,为客户提供买卖及托管服务的本港加密货币交易所将首当其冲;另外,海外交易所如向未达专业投资者门槛的港人提供服务,亦会违反规例。
失高私隐优点削参与诱因
建议虽未执行,却足以震撼业界。熟悉金融科技监管的执业律师苏文杰表示,加密货币投资者普遍较为年轻,总资产大多未达专业投资者的水平,新政策并不符合市场参与者的特性。纵然近年有符合专业投资者定义的家族办公室及资产管理公司,涉足加密货币投资市场,但苏文杰指出,其中有不少人是看准市场去中心化、私隐度高的特性才参与。不过,新规例下服务提供者将要进行「认识你的客户」(KYC)程序,并要求提供符合专业投资者的证明,「失去了高私隐度的优点后,投资者何必要买加密货币?倒不如投资股票。」
在政府公布发牌谘询总结后,加密货币平台及教育中心CoinUnited.io共同创办人李思聪留意到,业内有交易平台即时有反应,有外国登记注册的交易所已不接受港人开户,「有些平台以往用网站做交易,不会为了香港市场而接受监管。」但他估计,外资公司日后会因应牌照规管的松紧,而决定是否重启本港业务。他续说,业界尚未知如何迎合牌照要求,只能靠自己摸索,「完全无资讯教我们可以如何准备申请牌照。」
规管将导致海外公司离港
苏文杰续说,由于本港金融市场成熟,加上对加密货币未有太多规管,过去一直吸引相关海外公司来港,例如有海外资产公司看准本港交易加密货币价格较低,于是在港进行「套戥」。他预计相关规管将导致海外公司离港,寻求规管较少的地区落脚,「除了香港之外,有明文规管加密货币的地区并不多。」
银行难开户逼使「向外走」
香港区块链产业协会会长王俊文指出,近年加密货币买卖炽热,市场出现不少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惟银行视之为高风险行业,相关平台要开户使用银行服务并不容易。随着内地加强打击加密货币掘矿和交易行为,他留意到,部分中资银行的取态不太欢迎本地虚拟资产交易所,经其进行「出金入金」程序,「如果虚拟资产交易所涉洗黑钱,银行不知监管机构会否罚他们钱,宁愿不做这些交易所的生意。」
翻查资料,本地数码资产交易平台OSL去年底获证监会,颁发证券交易及提供自动化交易服务的两张牌照,并于今年三月完成首宗合规虚拟资产交易。王俊文指出,交易所获取证监会牌照,由于已符合证监的门槛要求,加上交易较大额,银行会较易让他们使用服务。惟政府拟设的新牌照要求内容未明,他忧虑,即使交易所获发牌,最终亦难以用到本地银行服务,逼使他们「向外走」,转去监管较宽松的国家或地区,让肥水流向外人田。
资讯科技业界李先生指出,由于本港对虚拟资产监管宽松,吸引FTX、Crypto.com等国际大型虚拟资产交易所均在港设立,让香港成为加密货币交易中心。惟政府拟发牌监管交易所,又为服务对象设限,李先生认为,无疑令一众交易所担忧,日后规管会再「加辣」,因而转战日本、新加坡发展弹性较大的国家,散户亦会转向外国平台交易,变相令资金外流。
散户或投向非正规交易所
事实上,过去一年加密货币价格急升,已吸引本港散户投资,亦有本地公司成立交易所提供托管买卖服务。从事加密货币发行的Standard Kepler董事总经理邓进一估计,新政策实施后,交易所将无法在港营运,但散户仍可通过场外交易(OTC)及点对点网络交易(P2P)形式进行买卖,例如本港常见的比特币自动柜员机(ATM),散户相信仍可使用,「但ATM的定价会高一成,不利现在从事频繁交易的人。」
邓进一预计,由于新规例下,任何外国公司接受本港非专业投资者买卖加密货币,均会违反法例,散户日后只能投向网址注册地为外国、愿意铤而走险的非正规交易所,投资者受骗或被卷款的风险大增。
《星岛日报》
最新回应